清晨的陽光穿過枝葉,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草市街街道小關廟社區的石板路上灑下斑駁光影。家住這里的李秀芳阿姨早已出門,步行五分鐘到早餐店吃一碗熱辣面條,轉身進隔壁菜市場拎回新鮮食材,路過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還順手做了血壓監測與拔罐。從三餐到健康,日常所需皆在“步行一刻鐘”范圍內落地,這份“近在咫尺”的幸福,源于青羊區以黨建為引領,聚焦居民需求深耕“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建設的實踐。
青羊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整合資源、優化服務,將“民生溫度”注入社區每一個角落。?
在少城街道,“黨建引領+資源盤活”成為“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建設的密碼。少城街道以“少城·城事”更新行動為牽引,全面排摸掌握商圈情況,建立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召開商圈黨員、商戶等各類群體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營造工作圈、商業圈、生活圈“多圈合一”的“15分鐘文創社區幸福生活圈”。在此過程中,少城街道探索院落治理新機制,引導成立“老黨員工作室”,梳理院落疑難雜癥治理清單、資源清單、服務清單等,充分發揮居民在院落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青羊區聚焦群眾基本生活需求,系統梳理、精準填補服務缺口,便利店、維修點、洗衣房等“小而美”的業態如雨后春筍般嵌入街巷,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可觸可及的便利生活。
在蔡橋街道華嚴社區,老舊菜市場實現華麗轉身,通過引入智慧管理系統與優質商戶,保留煙火氣的同時更添現代便捷;社區食堂多點開花,蔡橋街道同瑞社區食堂推出暖心舉措——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每餐減免2元的優惠,并延長供餐時間、預留飯菜、配備微波爐,確保他們隨時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背后還折射出城市治理智慧。幸福生活圈的生命力在于共建共治共享。
小區居民共商共建“口袋花園”,建成后每人再認領其中一個……蘇坡街道中壩社區77號院小區在進行更新改造時,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邀請規劃師、設計師深入一線,專業力量與居民智慧碰撞交融,通過“壩壩會”“開放空間討論”等形式,廣泛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讓規劃建設真正體現民聲民意。“大家一起討論、一起種植,讓我感受到自己是社區的主人。”小區居民馮宣紅全程參與,并認領了其中一個“口袋花園”。
蘇坡街道清波社區則在黨建引領下撬動社會力量深度參與“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建設。“我們積極引導優質企業、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參與社區服務,通過場地支持、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專業化、特色化服務項目。”清波社區黨委書記雷霜霜介紹,目前社區的食堂、理發店、咖啡館等多個商家還為居民提供優惠價,實現了商家添生意、居民得實惠。
打造“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群眾滿意是關鍵。“我們以居民滿意度為重要指標,形成‘需求收集—服務供給—效果評估—動態優化’的良性閉環。”青羊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建立健全服務設施運營管理標準和評價反饋機制,確保長效治理守護幸福生活。
(本報通訊員 朱國紅 楊丹)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