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切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支持基層干部大膽干事、樹立威信,支持群眾依靠自身力量解決社會治理中的問題。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我們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提供了遵循。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出臺的《關于統籌做好“減負、賦能、解困、整改、督促”工作 助力基層治理提質提效的意見》,精心制定《任務書》,將25項重點任務細化分解至22個相關部門,同步推出62條具體落實舉措,各項工作推進有力、成效初顯,基層治理活力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為基層“輕裝上陣”減負:
減掉負擔,留出實干空間
文件會議“瘦身”,剛性約束見實效。建立完善20余項對文件會議剛性約束的制度規范并持續監督,2025年上半年市級層面發文數量同比精簡8.74%,會議數量同比精簡4.34%。
督檢考“瘦身”,基層不再“迎考忙”。圍繞年度中心工作科學制定督檢考事項,嚴格控制頻次和規模。各旗縣區檢查考核事項均不超過9項,較上年明顯減少。
數據賦能“提效”,告別“重復填報”。強化“一表通”系統運行管理,對民政、人社等18個部門的標準化數據表進行全面梳理,將原本繁瑣的數據表精簡至206個。
監督機制“護航”,整治形式主義不松懈。市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聯合市紀委監委、市委組織部等部門,常態化開展暗訪核查,對發現的形式主義加重基層負擔典型問題,以文件或會議形式通報9起,形成有力震懾。
為基層“蓄能增力”賦能:
匯聚合力,激活治理動能
細化權責清單,破解“小馬拉大車”難題。指導各鄉鎮(街道)自下而上編制《鄉鎮(街道)職責事項清單》,截至目前,84個鄉鎮(街道)履職事項清單全部編制完成。清單明確平均每個鄉鎮(街道)基本履職事項102項、配合履職事項78項,上收不合理事項46項。同時,銜接推進第三次村居事項清單梳理,預計2025年10月底前完成。
實施“村居吹哨”機制,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全區實施“村居吹哨”未訴先辦制,依托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接訴即辦平臺已有功能體系,賦予村(社區)統籌調度政府部門、公共服務企業力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權限,變“群眾有訴求自己找政府”為“基層干部替群眾找政府”,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梗阻,9個旗縣區1415個村(社區)全部推開,已吹哨6448件、辦結4198件,辦結率達65.11%。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投訴市容市貌類、市場消費類、物業服務類問題有所降低,以吹哨“指揮棒”構建起“部門圍著基層轉、基層圍著群眾轉”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建強基層隊伍,夯實治理“人才基石”。為充實基層力量,新考錄349名公務員、選調生、事業編人員到鄉鎮(街道)工作。制定《關于社區工作人員優化管理的若干舉措》,對全市5308名社區工作者實行定人定崗定責,強化績效考核,杜絕人浮于事。同時,推出《呼和浩特市村“兩委”后備力量賦能十項措施》,選拔968名后備力量參與跟崗鍛煉,動態儲備5554名村級后備力量,并舉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后備力量鄉村振興示范培訓班,培訓840余人次,推動縣鄉兩級組織培訓62場次、6200余人次,全面提升基層干部履職能力。
為基層“排憂解難”解困:
暖心保障,激發干事熱情
建立聯系顧問機制,傾聽基層聲音。實行市委常委包聯旗縣區、旗縣區領導包聯鄉鎮(街道)的聯系基層制度,更新2025年度基層黨建聯系點,暢通上下溝通渠道。同時,設立20個基層治理觀察點,聘請12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基層治理顧問,讓基層的意見建議能及時傳遞到決策層面。
強化經費保障,讓基層“有錢辦事”。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基層產業發展、農田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領域,同比增長6.89%。建立待遇增長機制,鄉鎮干部收入高于旗縣區直屬單位20%。社區工作者調整薪酬標準,漲幅近20%,且每年根據考核結果、崗位變動等調級調薪,2025年已有1685人調整待遇,增加薪酬764萬元,讓基層干部干事有底氣。
完善激勵晉升機制,拓寬成長空間。選派129名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到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產業發展一線掛職交流,在實踐中錘煉能力。針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實施職稱傾斜政策,鄉鎮級事業單位可按專業技術崗位總量的15%設置定向崗位。此外,打通網格員、社區工作者的晉升渠道:面向優秀網格員通過過渡考試、綜合考察選聘為社區工作者;面向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社區工作者定向招錄公務員和事業編人員,今年已招錄31名,同比增加47.6%,讓基層干部“干有奔頭”。
為基層“固本培元”整改:
靶向發力,提升治理效能
整治沉疴痼疾,維護群眾利益。圍繞2025年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重點,建立全口徑臺賬統籌調度,推動職能部門解決“校園餐”、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等領域問題1653個,督促健全制度122個。運用“1+9”監督貫通協調機制和整改“一條線”責任落實機制,發現并整改問題1958條,按期整改率達99.89%。同時,深化毀林毀草違規違法行為集中整治,重塑基層干部、護林草管員、網格員作用發揮機制,截至目前增量問題銷號率81%,存量問題銷號率80%,以法治教育和從嚴查處推動整改從被動打擊向主動預防轉變。
筑牢應急防線,守護群眾安全。以鄉鎮(街道)為樞紐,建強基層應急工作安全專業隊、基層隊、社會隊三支隊伍。針對高層小區火災隱患,啟動基層消防安全夯基行動,向全市所有街道、鄉鎮派出64名消防特派員,開展消防安全培訓及高層住宅小區疏散逃生演練80余場次,計劃年內實現演練全覆蓋,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
構建微治理體系,激活基層細胞。推行“網格(小區)黨支部(黨小組)+專職網格員+樓棟(單元、聯戶)長”的“鐵三角”體系,組建1348個黨支部、3440個黨小組,推選7.4萬名熱心居民、黨員擔任樓棟長,織密黨建引領群防群治網絡,并依托呼和浩特“文明實踐云”推行積分制激勵,已處置鄰里、婚戀等矛盾糾紛隱患3012件。針對物業服務糾紛多、業委會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問題,實施業委會黨建強基工程,構建小區黨支部領導業委會、業委會監督物業服務企業的機制,首批打造67個“黨旗業委會”,所在小區物業矛盾糾紛同比下降23%。
加強新興領域黨建,凝聚社會力量。聚焦青年群體、網絡群體等重點人群,推進新興領域黨建“兩個覆蓋”,非公企業黨組織覆蓋率從年初的22.8%提升至66.76%。針對樓宇商圈青年聚集特點,打造現代奶產業鏈大廈、金橋雙創園區等樓宇黨建品牌,新興領域17個先進集體、9名先進個人獲全國榮譽。此外,為新就業群體打造74個友好小區、110家友好餐廳等友好場景,服務新就業群體,引導快遞員、網約配送員等向社區報到。
為基層“激活引擎”督促激勵:
深化改革,釋放持久活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治理共識。市縣兩級各單位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寫入“三定”方案。依托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以創促治推動20余萬件民生問題高效解決。針對農村監測戶、低保對象工作疏漏,通過升級復核檔案、推動監測與低保工作并軌、制發補貼“明白卡”等舉措,讓群眾清楚政策、感受溫暖。開展“黨的聲音進萬家”等宣講活動1萬余場次,筑牢基層治理的思想根基。
壯大集體經濟,夯實治理基礎。制定《激勵村干部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獎懲辦法》,激發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活力。在農村組建勞務合作社,通過高標準農田、銜接資金項目以工代賑,吸納農村勞動力1060人,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在城市組建社區就業幫扶站,推動各部門就業資源向社區匯聚,拓寬居民就業渠道。
建強綜治中心,提升矛盾化解效能。在全區率先推出綜治中心規范化和信訪法治化“兩化融合”工作法,市級中心與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合署、縣級中心與信訪局合署、鄉級中心與司法所合署,統籌行政部門、政法單位、社會組織“三種化解力量”,實現6個部門常駐、11個部門及8類社會組織輪駐隨駐,通過接辦、交辦、督辦、代辦、商辦“五辦”機制和城市大腦平臺貫通化解全過程。截至目前,交辦民生類信訪、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化解率均達95%。同時,對2.8萬名重點人員建立全量數據庫分類管控,全市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全鏈條體系和“高效化解一件案”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