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基層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社區在伴隨40多年改革開放的風雨歷程之后,從一元驅動到與物業服務企業、社會組織、業委會及駐區相關組織的共建共治共享,從單純的行政導向到國家、地方及多部門的資源下沉,積淀了相當多的社區資本(即社區內可利用的社會資源總和),但無論是各方的認知,還是社區從發現、培植到激活這些資本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成為社區發展最重要的價值歸依和行動準則,特別是中央社會工作部成立之后,基層治理轉向覆蓋所有常住人口的社會工作視角,全方位激活社區資本,以社區資本撬動為支撐的社區發展模式逐漸成為驅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內生引擎。具體而言,可以從激活社區人力資本、空間資本、關系資本和經濟資本等四方面著手,尋求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路徑、新場景。
開發人力資本,
奏響基層治理大合唱
誰是社區的人力資本,如何開發社區的人力資本?即便現在將這一問題拋給社區黨組織書記,10位社區黨組織書記可能會給出10種答案。長期以來,社區除了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外,通常將協助社區開展日常工作的網格員、志愿者和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視為可以調度的“自己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下,通過支部進小區、進物業的方式,逐漸開始將社區里的黨員納入社區黨建范疇,但是將視野擴大至社區內外,將社區全員、社區上下視為人力資本蓄水池的仍很少。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為挖掘、培植社區人力資本,助力本地基層治理,深入實施社區能人“星火計劃”,建立“選、育、用、勵”全鏈條機制,通過挖掘居民特長、搭建參與平臺、完善激勵機制,讓有熱情、有專長的鄰里能人變為小區“當家人”。其中十八灣社區創新“閑時社團人,忙時組織人”的工作機制,引導能人隊伍主動認領小區治理項目,擔任小區“建議員”“協商員”“管理員”“巡邏員”,參與志愿服務和議事協商活動,并通過“積分制”將鄰里能人參與小區治理情況進行量化積分,累積的積分還可轉換為隊伍活動資金。不僅如此,社區周圍的商企能人、社會組織能人、新就業群體代表也被發現、激活,簽訂共建協議,認領需求項目,解決百姓急難愁盼問題,共同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基層治理不再是社區的“獨角戲”,而是不同聲部、高中低音組合的專業“大合唱”。
盤活空間資本,
實現基層治理可持續
隨著各地城市化的不斷深入和城市更新的不斷演進,不僅社區的辦公空間得以持續擴張,發達省份部分城市社區的綜合服務設施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有些甚至超過3000平方米,而且城市社區辦公場所不再是傳統的、單一的行政辦事點,正在逐漸演變為服務居民、連接社區、支持創業和促進治理的綜合型社區服務樞紐。新要求、新場景下如何盤活社區閑置公共空間,促其演化為服務周邊百姓,提升治理效能的空間資本成為社區發展的新課題。常規的做法包括去行政化、去柜臺化,通過空間分區,建成整合多項公共服務職能的“一站式”服務平臺,開辟居民議事協商、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治理平臺,開放居民快遞代收、打印復印、便民維修、信息查詢、圖書借閱、長者飯堂等生活服務平臺,設置活動室、閱覽室、書畫室、多功能廳居民休閑文化生活空間等,有創新意識的社區面向社區年輕人還設立共享辦公、創業孵化平臺。在此基礎上,南通市海門區用“空間換資源”的合作方式,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優化配置公共服務資源,盤活社區閑置空間,為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基層治理開放資源、搭建場景,以經營性收入反哺公益性支出,有效實現空間資源向空間資本的轉型,實現社區服務常態化、可持續。
運用關系資本,
激發基層治理內生力
無論國家行政資源如何下沉,地方政策機制如何引導,社區終究是由地緣、鄰緣、友緣、情緣聚合而成,其間沉淀著復雜而又豐富的關系資本,包括居民鄰里間長期互動建立的信任關系,共同的居住空間和文化標識等培育的公共記憶,社區內自組織、社團運營形成的協作關系等,這些關系資本看見或不被看見、顯性或隱性,運用或任其沉默,直接影響基層治理的活力和內生力。有效運用社區關系資本最重要的是建構和長期培植社區內各類各級互信關系、有效激活沉默大多數和年輕人的參與動能、培育社區可持續互惠的利益機制。例如,南通市在基層治理中長期重視鄰里資源,培植了多個像“你好,鄰居”“友鄰有聲”等鄰里共治品牌,打破城市社區鄰里間低互動的堅冰,其間形成的鄰里互信互助關系資本源源不斷地向基層治理輸送內生動能。
培植經濟資本,
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
在對社區是否存在經濟資本還遠未形成共識的情形下,可以將社區經濟資本理解為以黨建為引領、需求為導向、市場為邏輯,整合在地資源(空間、人力、文化等),形成可持續收益反哺機制,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近年來,社區面對居民群眾需求日益多元,而上級提供的資源有限,亟需通過市場化或準市場化手段獲取應對問題及尋求發展的資源。多地開始嘗試通過社區空間活化、培植社會企業、建立共建機制等實現“資源——收益——治理”的良性循環,其關鍵在于激活社區賦閑資源為社區經濟資本,讓居民、物業服務企業、社區組織、在地商企等共同參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共同體。例如,南通市海門區創新“市場+低償+公益”模式,引導142家愛心商企、11家社會組織進駐社區閑置空間,打造共建項目173個,引導區屬國企上線“愛幫忙”平臺,為群眾提供近百項讓利便民服務。
(作者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