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街道復興社區積極推進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專項行動,統籌建立“一格五員”隊伍,以樓道一卡通、民情一口清、訴求一起收、矛盾一線解“四個一”工作機制為抓手,摸清小區人口結構、設施配套、服務需求等基本要素,梳理群眾需求,建立問題清單,整合社區資源、推進靶向服務,形成小區治理人人盡力、成果家家共享的良好局面。
樓道一卡通,開辟服務綠色通道
一張門禁卡、一個工作牌、一本工作手冊、一套居民信息底冊,這是復興社區網格員的“標配”。一卡通“變身”官方認證,成為連接居民與社區的紐帶。
前段時間,如意佳園小區10號樓1501室的居民通過電話向社區專職網格員進行求助,該居民系外地來海務工人員,誤將自己反鎖在房間。接到電話后,社區第五網格網格員吳桂芳第一時間聯系物業工作人員一同上門為該居民打開家門,幫助其及時脫困。
復興社區將轄區劃分為5個基礎網格,選優配強“一格五員”隊伍體系,即每個網格均配置網格員、調解員、城管巡查員、物業保潔員、燃氣安全員。在小區樓棟張貼公示網格“五員”便民服務聯系卡,實現“身份一亮,責任明了”。
民情一口清,推行精準靶向服務
“您好,我是社區網格員小吳,請問你是剛搬過來的租戶嗎?我們要進行信息登記。”2025年春節后,復興社區開啟了新一輪“大走訪”活動,組織社區網格員主動上門對轄區內出租房屋和流動人口進行排查登記。
復興社區緊鄰海安高級中學,具有“外來人口多、租賃戶多、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僅學生群體租住的房屋就達600戶。對轄區居民推行“四色分類”管理辦法,提供“紅、黃、藍、綠”差異化服務。
社區網格員每周精準走訪20戶,每半年開展一輪“‘興’福敲門”行動,核實更新轄區人員、房屋信息,做到一戶一檔“心中有數”。同時,社區與共建單位海安新奧燃氣集團共同開發“‘新’‘興’相印”小程序,引導社區居民主動登記家庭基本情況,匹配綁定人房信息,及時對390多戶流動人員家庭實施動態服務,每月電話聯系1次,每季度上門走訪1次。
訴求一起收,零距離收集急難愁盼
“樓道里的報警器一直在響,請幫忙找人處理一下。”社區如意佳園小區5號樓微網格微信群里的一條消息引起了網格員李媛的注意。李媛立即聯系小區物業,工作人員15分鐘內趕到現場,迅速排查并解決了故障。
在線上,復興社區充分利用網格微信群、“隨手拍”“碼上辦”等線上平臺,廣泛收集居民意見和建議。在線下,通過網格員走訪入戶、燃氣安全員上門燃氣檢查、物業保潔員樓道清理等挨家挨戶接觸居民的機會,及時了解居民各類需求,今年以來,共記錄“民情日記”共計130余條。
為進一步搭建民聲反映平臺,復興社區打造“代表委員工作室——如意會客廳”,居民可預約“兩代表一委員”面對面交流。同時,設置“我對書記說”“說‘興’事”等議事點,定期開展議事協商活動。2024年以來,社區先后收集民意75件,轉化實施民生項目4個,涵蓋社區環境、文化活動、居民生活等多個方面,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矛盾一線解,筑牢糾紛化解首道防線
每月15日,復興社區“一格五員”開“碰頭會”,對當前小區治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進行梳理,研判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及時解決小區“堵點”。
“太感謝你們幫我解決了這個大難題。”如意佳園小區17號樓2單元的劉阿姨激動地說。因家中長時間無人居住,下水管道堵塞,污水倒灌,樓里居民與物業為此發生矛盾。社區網格調解員先后多次到劉阿姨家中走訪,勘現場、查根源、解糾紛、破僵局、促和諧,“一攬子”化解居民與居民、居民與物業間的矛盾。現如今,每每在小區遇到棘手的糾紛調處現場,“五員”們總能為小區治理提供“智力”支持,破解糾紛難題。
復興社區還定期邀請律師、調解能手對“五員”進行矛盾糾紛調處專題授課,組織“五員”觀摩現場調解實例,要求“五員”在遇到噪聲擾民、亂堆亂放等日常矛盾問題時,要化早化小、化解在樓棟。借助物業閑置用房設立“小芳格”“小媛格”等網格驛站,網格員下沉到網格一線辦公,每天輪流值班,真正做到急事現場辦、小事幫你辦、難事大家一起辦,一站式解決居民問題40余件。
此外,海安市海安街道復興社區進一步深化社區“警網融合”工作模式,建立“網格110”聯動機制,針對社區警情,由社區民警第一時間聯動網格員、調解員提前介入處置,社區轄區內報警資源浪費率較去年同期下降45%,社區已初步實現矛盾糾紛在網格中化解,真正做到瑣事不出樓棟、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小區。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街道復興社區)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