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啊,這周三的魚丸湯要不要多留點?陳阿婆上次念叨著沒吃夠呢。”一大早,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街道的社區工作者花芹芹剛到社區,就被愛心食堂師傅叫住。她翻開那本磨得發亮的深藍色《民生服務臺賬》,在第37頁陳阿婆的名字旁畫了個小圓圈:“記著呢,上次送湯時她就說牙口不好,魚丸軟和。”這本跟著她跑了三年的臺賬,密密麻麻記著156戶特殊家庭的“心頭事”。
南通市如東縣聚焦黨建引領多方共治,把黨的組織優勢化作走家串戶的腳步,將“民生賬單”折算成千家萬戶的“幸福清單”。
專業力量向下扎根
“王奶奶,您上周說血壓有點高,今天社區醫院的李醫生正好在黨群服務中心坐診,我陪您過去看看?”城中街道的社區工作者康胤玉掏出手機,點開“特殊群體健康監測”小程序,屏幕上立刻彈出老人最近三次的血壓記錄。這是如東縣社區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場景,系統化培訓讓他們擺脫了“憑經驗辦事”的局限,轉向用專業方法精準回應群眾需求。
如東縣將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持證社區工作者比例納入黨建考核硬指標,縣財政兜底培訓費,出臺獎勵補貼政策。3年培育出1565名持證社區工作者,其中1人晉級高級社工師。2024年,在南通市首屆社會工作人才專業技術大賽中,如東縣分別榮獲個人和團體二等獎。
如何讓專業隊伍催生精準服務?如東縣創新“三維聯動”需求調研法,讓民生需求從“模糊表述”變為“量化指標”。
入戶摸排全覆蓋。48名社區工作者3個月內完成特殊群體走訪,建立“獨居老人健康監測”“困境兒童成長檔案”等類別電子臺賬,動態更新服務需求。
數據共享破壁壘。聯動公安、衛健、民政等6部門部分共享基礎數據,通過匯總分析初步識別失能等級、心理風險等重點信息,為精準服務提供參考依據。
多方會診定方案。推行“1+3+N”評估機制,由1名社區工作者牽頭,聯合黨員骨干、社區能人、專業志愿者等28支服務團隊,將獨居老人“想吃口熱飯”的簡單訴求,細化為“助餐+助浴+定期陪診”的綜合服務包,全年累計生成個性化服務方案3200余份。
精準服務向上生長
需求清單變服務菜單,黨建引領讓民生服務更有溫度。如東縣聚焦“一老一小”等重點群體,梳理出52個民生服務項目,實現“資金跟著項目走、服務圍著需求轉”。
針對失能老人,構建“中央廚房配餐+黨員志愿者助浴+簽約醫生視頻問診”服務鏈,日均送餐300余份,月均助浴120人次。關注空巢老人心理需求,組建由38名持證心理咨詢師和200余名黨員組成的“親情陪伴隊”,累計開展心理干預412人次。87歲的張爺爺住在城中街道碧霞社區,他在日記里寫道:“這些佩戴黨徽的‘娃娃’天天上門,家里又有了熱乎氣兒。”
“以前放學回家,屋里冷冷清清的,現在‘家校社共育課堂’比家里還熱鬧。”12歲的留守兒童小杰說。教師黨員駐點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把課堂搬到了孩子們的家門口,1200名像小杰這樣的留守兒童在這里寫作業、讀課外書,覆蓋率達92%。6歲的孤兒小樂與如東青年慈善超市“青年家長”陳永紅結對,從開始見人就躲,到現在每周期盼與陳永紅見面。現在,小樂的話漸漸多了,見了鄰居會主動問好。項目能暖心,離不開“錢袋子”的硬支撐。如東縣實行“公益創投+微關愛基金”雙輪驅動,讓服務落地更有底氣。2024年公益創投會上,“獨居老人緊急呼叫設備安裝”項目剛講完需求,9家企業當場舉牌認捐,98萬元善款讓12個項目迅速啟動。現在陳阿婆家的緊急呼叫器就掛在床頭,她總說“按一下,五分鐘就有人來,比啥都安心”。同時,“微關愛基金”也讓困境家庭“喘口氣”,解了他們的難題。
長效機制向外延展
只有實現機制造血,才能讓溫暖細水長流。如東縣栟茶古鎮的面館老板老楊,每天面館打烊后都往“慈善捐款箱”塞錢。這是200家商戶的約定,捐出3%營業額,2024年共攢下60余萬元。栟茶古鎮的“慈善微基金”模式,既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又為社區治理提供了資金支持,形成了“文旅搭臺、慈善唱戲”的可持續發展路徑。32家商企投入1.2億元參與社區更新,“沁垣書吧”“半畝方塘”等8個網紅社區治理空間應運而生,成為居民休閑娛樂、交流互動的好去處,也實現了政府治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黨建引領多方共治的力量在如東縣各個社區充分展現。
監督機制更是把每分錢花在刀刃上。服務滿意度怎么算?黨員代表、居民代表、專業機構坐在一起定了規矩:被服務對象打分占50%,第三方評估占30%,居民評議占20%。2024年98.2%的滿意度背后,是張奶奶在“親情陪伴”反饋表上畫的笑臉,是小樂在意見本上寫的“謝謝”。
從花芹芹《民生服務臺賬》上的鉛筆批注,到社區食堂里升騰的熱氣,南通市如東縣用黨建紅線串起民生賬,算的是柴米油鹽的實在,記的是千家萬戶的舒心。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