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周家鎮創新推出“善治苗鄉、積分聚力”治理模式,將村民日常行為量化賦分,建立積分兌換機制,構建“行為量化—動態管理—多元激勵”治理閉環,以積分“小杠桿”撬動鄉村治理“大變革”。
黨建引領筑根基
“積分制不是簡單打分,而是要讓群眾看清干好干壞不一樣。”周家鎮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充分發揮作用,構建“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共建共享”模式,不斷激活治理新動能。
三級聯動強統籌,織密治理網絡。將積分制列為“書記領航工程”,構建“1+5+34”(1個鎮級專班牽頭、5個村級工作組推進、34個網格小組落地)責任體系,專班成員走進農家院壩,召開專題研討會,收集村民建議,制定《周家鎮鄉村治理積分制管理細則》,在新塘村試點半年后在全鎮范圍推廣。
分類定標明導向,量化行為標尺。制定三大類69項積分條款,明確基礎分守住“門前三包”“垃圾分類”底線,依托加分項為志愿服務、見義勇為等行為亮綠燈。建立扣分項,給大操大辦、亂占耕地等行為亮紅燈。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對300余戶黨員家庭提出要求,將“組織生活參與”“結對幫扶”等納入積分指標,使“跟著組織走、跟著黨員干”成為村民共識。
動態優化保長效,激活治理動能。建立季度聽證會制度,由村民共同修訂積分條款。同時,每村每年1萬元專項經費保障、“月查+季評+年考”等工作機制,用好積分管理這把“金鑰匙”。
規范透明重監督
為了讓積分算得清、看得懂,周家鎮通過建立“多方考評、精細管理、雙軌監督”機制,讓積分管理全程透明、可溯可查,構建群眾信得過的治理生態。
明確主體強管理,積分明細有依據。明確積分管理主體,將34個網格作為積分管理的單元,組建“村‘兩委’成員+村民組長+黨員先鋒戶+群眾評議員”評議組,打好日常巡查、季度考評、鄰里互評“組合拳”,對村民在環境衛生、移風易俗、公益活動等方面進行常態化、立體化評比,讓每家每戶的積分有理有據。
動態公開曬清單,分值排名看得見。周家鎮統一印發“積分存折”,建立“一戶一檔”電子檔案,對積分事項、分值、記錄、兌換等情況進行動態規范管理,嚴格執行“每季度核算積分”要求,村民可隨時查詢積分明細及排名。線下公示欄每月更新積分“紅黑榜”,線上同步推送變動信息,以公開促規范。
雙軌監督促公正,精細服務暖人心。構建“線上+線下”雙監督機制,線下由“黨員+鄉賢+群眾代表”組成監督組,每季度入戶復核;線上開通24小時監督熱線及留言板。曾有村民對積分核算存疑,通過熱線反映后,評議組次日便上門核實并補錄積分,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多元激勵聚活力
周家鎮構建“物質兌換+榮譽表彰+成長賦能”激勵體系,通過“積分可兌換、表現能出彩、進步有路徑”閉環設計,用看得見的實惠、摸得著的榮譽,煥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活力。
物質兌換實現可感可及。建立6個“積分超市”,提供農資、家電等多種商品任村民挑選,實行“每月補貨、按需調整”,根據農時變化動態更新商品清單。精心設置“定制兌換”服務,村民可提前預約需要的商品。
榮譽加持彰顯治理導向。推行物質與精神雙重激勵,將5名積分較高的青年納入村級后備干部名單,12名村民憑借高積分優先參加電商培訓后成為“帶貨能手”。建立積分“紅黑榜”,推動18戶“黑榜”家庭在村干部結對幫扶下脫榜。
文化賦能涵養文明鄉風。編排《積分換出好鄉風》快板演出、“攢積分當模范”童謠,自制《積分“大作戰”》微視頻,開設“最美庭院”“孝善之家”文化墻,在潛移默化中浸潤人心、涵養文明之風。
積分增值促共富
周家鎮把集體收益的20%用來獎勵高積分家庭,形成“勞動得積分、積分換分紅”的良性循環。當地農商行還配套推出“積分貸”,積分前50名的家庭可享貸款貼息,已累計發放1800萬元貸款支持蠶桑、肉牛等產業發展,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隨著積分制推行,昔日冷清的小鎮逐步實現從“治理難點”到“善治樣板”的轉變。垃圾分類亭整齊排列,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0%,50戶“美麗庭院”四季常綠。紅白事大操大辦減少70%,12支村民志愿服務隊活躍鄉間,從“要我參與”到“我要積分”的轉變,讓人居環境、鄉風文明煥發新生。
從“治難點”到“治亮點”,積分已經不只是打分那么簡單,而是成為周家鎮的新風尚、治理的“好幫手”。這個川南山區的小鎮,正用小小的積分書寫著鄉村善治的大文章。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周家鎮人民政府)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