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村位于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太平鎮南部,下轄9個自然屯、7個村民小組,現有村民327戶1280人。近年來,小石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探索出“黨建引領+積分制+鄉風文明”鄉村治理新模式,成為雙陽區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
抓黨建強基礎
小石村黨組織堅持以“抓黨建、強基礎、促治理”為主線,通過組織引領、積分管理、黨員帶動,構建上下聯動、多方參與治理體系,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加強組織引領。依托“1331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工作體系”建設,把黨支部建在屯上,并將9個自然屯劃分為7個網格,由村“兩委”成員包保網格、黨員聯系農戶,實現“戶戶有人包、事事有人管”。近三年,全村各屯黨支部累計召開村民議事會56次,解決群眾訴求153件,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顯著提升。
推行積分管理。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結合村屯實際制定《小石村實行鄉村治理積分制試點工作的方案》,形成全體村民認可的積分管理制度和兌換標準,以積分制進行量化管理,解決“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問題,實現鄉村治理與村級發展互促共進,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提升村民的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
發揮黨員作用。深入推進“黨員包戶聚民心”活動,組織53名有能力的黨員包保聯系全村所有農戶。結合“部門進村強服務”活動,綜合運用常態化走訪聯系、包保群眾微信群、黨員代表聯絡站等方式,拓寬聯系群眾路徑、民意訴求反映渠道,建立常態化聯系群眾機制和問題解決機制,累計幫助群眾解決各類問題162項。
培育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既需要“外在美”的塑造,更需要“內在美”的涵養。小石村黨組織堅持“環境育人、文化潤心”理念,將鄉風文明建設與環境整治、文化傳承相結合,通過文明創建、生態改善、文化浸潤,讓“美”的種子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實現從“環境整潔”向“精神富足”升華。
文明創建涵養鄉風民風。組建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將村規民約與家風家訓融入群眾日常,讓“軟約束”變成“硬導向”。修訂完善小石村村規民約,引導村民恪守并傳承“勤儉興家”“孝善立人”等家風家訓,帶動全村形成“戶戶有家訓、家家講文明”的良好風氣。積極開展文明評選,累計評出“美麗庭院”246戶,形成比學趕超氛圍。小石村先后獲評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環境整治扮靚村容村貌。整合資金1200萬元推進“千村示范百村提升”工程,安裝路燈628盞、栽植綠化樹1萬棵、種植花卉17萬株,打造標準自然屯9個。依托小石水庫打造1.73萬平方米花海景觀發展旅游項目,催生“美麗經濟”。
文化浸潤厚植文明根基。建設雙陽區首個廉政文化主題鄉村公園,融入“清風廊”“廉吏墻”等元素,成為全區黨風廉政教育重要場所。建成農家書屋,組建廣場舞隊、秧歌隊,舉辦秧歌賽、文藝匯演等文體活動60余場,不斷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發展特色產業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引擎”,只有產業興旺,治理才有底氣、文明才有根基。小石村黨組織堅持“干部帶頭闖、村企聯手干、項目強支撐”,推動特色產業從“零星分散”向“集群發展”跨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干部帶頭點燃致富“引擎”。建立“黨員干部+產業項目+農戶”聯動機制,實施“黨員創業示范工程”,充分發揮黨員和村干部致富帶頭作用,形成“一名黨員帶動一群群眾、一個項目激活一片產業”效應。目前,全村培養了5名致富帶頭人、10戶黨員創業示范戶,龍豐果、富硒水稻等種植面積達40公頃。
村企合作激活發展動能。與萬龍集團開展深度合作,爭取企業投資250萬元建設民宿6棟,帶動村民利用閑置房屋修建民宿15棟,形成民宿集群,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加了村民收入。借助神鹿峰旅游度假區輻射效應,開發果蔬采摘、環湖垂釣、花海觀光等旅游項目,日均游客2000余人,帶動村民從事餐飲、零售行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產業項目拓寬增收渠道。爭取產糧大縣獎補資金2100萬元,建成鮮食玉米生產基地,配備國內先進生產線,年生產加工能力500萬穗,注冊“田久糯”“小石棚”商標,產品在多地銷售?;卦诋數卣泄?50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村集體年分紅60萬元,實現強村與富民雙贏。
如今的小石村,在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積分管理治理優,村容村貌換新顏,產業興旺家家富,勾勒出產業興、農民富、鄉風美的壯闊圖景。
(作者系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太平鎮黨委副書記)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