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立足縣域實際,直面基層治理中資源分散、權責不清、服務割裂等深層次矛盾,創新構建“豐字型”治理架構,通過縱向貫通縣鄉村、橫向聚合多方主體,實現治理效能最大化。這一架構以黨建為引領,將縣級統籌、鄉鎮樞紐、村級落實三級聯動與多方共治相結合,推動基層治理從“碎片化”向“系統化”轉變,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治理”升級,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打造“豐字型”治理架構,
完善基層治理體系
縣級統籌,貫通資源下沉。縣委牽頭抓總,定政策方向,配資源要素,建監督機制,抓考核評估,確保政策與基層需求精準對接。縣委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定期召開協調會議,社會工作部、組織部雙牽頭,統籌紀委監委、政法委等20余個部門力量,形成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共同解決基層治理中的突出問題。社會工作部、宣傳部、農業農村局、民政局等部門,協調開展全面推行婚喪習俗改革、完善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專項行動。資源靶向投放,整合農業、鄉村振興、水務、民政等領域資金,支持村級治理項目;建立“以獎代補”機制,對村級治理短板小型建設項目給予專項補助。問題聯動化解,建立“工單管理”制度,對網格上報的矛盾隱患分級交辦。
鄉鎮聚合,構筑協同樞紐。發揮樞紐作用,承接縣級資源項目在村級實施。整合基層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力量,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位一體”大調解作用,化解矛盾糾紛。鳳山鎮石橋村兩戶村民因宅基地界限爭執多年,調解中心聯合國土所現場測繪取證,邀請新鄉賢參與評議,促成簽訂和解協議并完成司法確認,避免矛盾升級。融合社會工作站、便民服務中心、綜治中心、文明實踐所等職能,打造“一站式”治理平臺,實現矛盾調解、醫保代辦等服務“一門受理”。統籌管理轄區內各類經濟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提升治理效能。萬勝永鄉聯合企業組建應急救援隊伍,形成關鍵時刻能發揮作用的應急力量。
底線扎根,構建多方共治新格局。引導各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從鄉土能人、返鄉人才、大學生、致富帶頭人中儲備村級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930名。加強基層網格員隊伍建設,優化網格管理服務,“多格合一”“一格多用”。
豎線貫穿,強化三級責任。構建“縣、鄉、村、組(網格)、戶”五級網格體系,建立三級書記聯動機制。推動資源服務下沉,探索權力下放、編制下移、財力下傾;建立信息反饋機制,暢通意見建議征集渠道。整合民政、醫保、人社等部門資源,布設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大灘鎮網格員巡河發現垃圾堆放,通過APP上傳照片,鎮環保站2小時定位污染源,縣生態環境局協同查處,次日完成清理并反饋結果。落實“四下基層”制度,面對面傾聽群眾心聲,實打實解決群眾難題。
堅持黨建引領,
深入推進基層治理實踐
“豐字型”架構以“一個中心、一條主線、三大支撐、三治融合”為重心,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黨建引領這一主線,強化三個治理實踐平臺支撐,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推動各級各部門協同作戰,形成合力。
堅持黨的領導,一切從群眾需求出發。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作用,通過“黨委抓總、支部落地、黨員帶頭”,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村級黨組織牽頭協調矛盾糾紛、組織志愿服務等服務群眾工作。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治理成效的標準。村級服務聚焦“一老一小”需求、鄉級平臺簡化辦事流程等,讓服務更貼心。隨著老齡化趨勢加劇,特殊困難老年人居住環境問題凸顯,豐寧啟動特殊困難適老化改造工程,工作人員走進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進行上門評估,認真聽取老年人需求和意見,了解其生活習慣和居住環境,按照“一戶一檔”“一戶一策”原則,逐戶確定改造方案,從安裝扶手、鋪設防滑地膠等硬件改造到配備適老化設備,力求做到科學、合理、實用,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搭建綜合服務、矛盾化解、應急管理三個平臺。解決群眾“有事去哪兒辦找誰辦,有矛盾去哪兒說找誰說,有危險依靠誰找誰幫”的三類基本需求。一是建好綜合服務平臺,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h級設立行政服務中心,鄉鎮設立綜合服務中心,村級設立綜合服務站,整合政務辦理、民生服務等功能,實現“群眾辦事一站式完成”。依托承德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全縣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整合民政、醫保等部門職能,設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站,為群眾提供幫辦代辦服務。二是建好矛盾化解平臺多方聯動機制。融合信訪、調解、司法等資源,在縣鄉村三級建立“說事、議事、評事”機制,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村級調解室、鄉級綜治中心。建立“綜治中心+人民調解+司法確認”工作模式,整合政法、信訪、司法等力量。三是建好應急管理平臺風險預警體系。搭建應急管理平臺,構建縣鄉村三級應急聯動網絡,實現風險預警、物資儲備、快速響應一體化,村級應急點與縣級指揮中心實時聯動,提升災害防范能力。建立多部門資源共享、協同配合機制,發揮村級網格員作用,依靠網格織密信息網,在環境監管、防貧監測等領域,動態排查環保隱患和返貧風險。
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以自治強基激活力,以法治保障守底線,以德治教化潤人心,破解村級事務管理難題。
自治強基,激發群眾活力。加強村民委員會規范化建設,健全“一約四會”,積極推進“有事商量辦”,通過議事協商解決群眾身邊事。通過居民議事會、“紅色議事會”等平臺,推行“隨時說事”制度。推進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建立村級“小微權力”清單,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確保村級事務公開透明。落實“四議兩公開”議事規則,“三資”陽光監管。
法治保障,強化制度約束。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高群眾法律意識,利用村(社區)法律顧問、法治講座、法治宣傳欄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引導群眾依法維權,理性表達訴求。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資源,形成調解合力。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為基層治理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德治教化,厚植文化根基。通過舉辦道德講堂、評選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村民道德素質。注重挖掘和傳承鄉土文化,利用村史館、文化禮堂等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營造文明和諧、積極向上的鄉村氛圍。挖掘滿族剪紙、布糊畫等非遺資源,建設文化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安裝智能識別系統等,提升鄉村治安防控水平,開發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服務平臺,方便村民反映問題訴求,實現線上線下融合互動,參與鄉村治理,整合土地流轉、醫保報銷等12項服務,村民通過手機APP即可完成事務辦理,提升了治理效能。
多點開花,
培育各具特色的基層治理子品牌
豐寧縣從村級綜合發展的角度制定了《豐寧滿族自治縣基層治理十個好》目標,指引鄉村從“支部帶村、民主管村、道德潤村、文化活村、產業強村、依法治村、生態靚村、平安護村、服務暖村、開拓興村”十個方面發力,鼓勵各村(社區)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形成了百花齊放、亮點紛呈的基層治理實踐。
支部帶村。堅持黨建引領,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帶動村級各項事業發展。土城鎮張百萬村黨支部團結村“兩委”班子,樹立“主動服務、共謀發展”理念,成功吸引麒麟西瓜、靈苗中草藥等6家企業入駐,全村土地流轉率達90%,每年土地流轉和務工收入超1000萬元。
民主治村。通過議事協商、民主決策讓村民成為村級事務管理的“主人翁”。打造城根營村“有事商量著辦”村民議事協商品牌,并向全縣推廣。五道營鄉九道溝村將全村劃分為11個網格,每月在村民家中輪流召開“院落會”,現場討論村務、公示財務。通過“院落會”決議垃圾清運時間調整、村道綠化樹種選擇等事項,設置“意見回音壁”確保48小時內公開處理進展,杜絕“議而不決”。鳳山鎮廟溝村針對交通不便、河道淤堵、村民亂占導致的洪澇隱患,不等不靠,動員外出能人捐資136萬元、村民出工3000余人次,疏通河道10公里以上,修建道路,開展房前屋后環境治理。大下營村村民提出光伏收益分配訴求,議事會召集利益相關方研究協商草案,村民代表會議票決最終方案。天鴻社區通過“居民議事會”解決電梯維修、停車難等問題,化解矛盾糾紛。
道德潤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為抓手,創新推出“道德積分+”模式,將志愿服務、孝老愛親等行為轉化為積分,村民可兌換生活用品。
文化活村。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通過特色活動激活鄉村文化生命力。布糊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海艷運用“企業+農戶”模式,帶動200多名留守婦女創業增收,農戶可在家完成零部件制作,再由企業回收。選將營鄉二道營村的鐵藝燈籠非遺就業工坊,由張桂貞傳承家族技藝并帶領村民制作鐵藝燈籠,推動了鄉村產業發展。豐寧秸稈畫傳承人郭鳳芝,通過非遺工坊,讓不起眼的玉米秸稈變成精美的藝術品,遠銷國內外。
產業強村。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石人溝鄉寬溝村黨支部、村委會成立興舟園種植專業合作社,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民”的模式發展中藥材、蜜薯和有機雜糧種植產業,實現了村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村民向股民轉變,促進土地集中經營。
以法安村。完善法治服務體系,引導村民尊法學法用法,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開展“三清三增”和加強“三資”管理專項行動。王營鄉辛營村設立法官工作室和人民調解室,依托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駐村工作隊建立“網格排查——聯合調解——法律支撐”三級響應體系,化解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生態靚村。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生態宜居鄉村。黃旗鎮哈拉海灣村作為潮河源頭所在地,實施了多項治理工程,包括建梯田、造林、建設高標準農田等,全縣在潮河流域已建成并運行農村污水處理廠(站)共13處,涉及21個村,受益人口達2.9萬人,有效保護了潮河上游水質和生態平衡。大灘鎮扎拉營村把生態保護擺在首位,先后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草、防沙治沙、退化草地治理等工程措施,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將環境保護內容納入村規民約,依托濕地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以“生態旅游+文化體驗”打造“金山銀山”。
平安護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筑牢鄉村平安防線。大灘鎮小北溝村整合基層力量建設綜治網格,通過網格員日常巡查、糾紛調解常態化,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群眾“家門口”。
服務暖村。聚焦“一老一小”等民生需求,提供精準化、便利化服務。廟溝村每月初九舉辦孝老敬親餃子宴,弘揚農村孝老敬親風氣。土城鎮張百萬村通過開展“逢8出發 服務萬家”志愿服務項目,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在村黨支部書記帶領下,每月8日、18日、28日,50多名志愿者來到田間巷尾、農家小院,為老人代購藥品、為留守兒童輔導作業等。
開拓興村。鼓勵創新探索,通過學習借鑒、引入資源推動鄉村發展提質升級。鳳山鎮廟溝村村“兩委”成員到周邊縣區考察,學習產業發展經驗,提高致富本領。
“豐字型”治理體系在基層落地生根,促進了“十個好”目標開花結果,社會和諧度顯著提升,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鄉村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2023年,豐寧縣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縣。
(作者系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