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細雨過后帶來一絲清涼,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沙坪社區的農家小院,十幾條小板凳圍成一圈。“鄉親們,現在是防汛關鍵期,這根弦可松不得半點兒!”鎮村干部幾句家常開場白,瞬間激發了村民的交流熱情。沒有主席臺,沒有講話稿,只有干群促膝談心的真誠。今年以來,商洛市堅持黨建引領,全面推動《陜西省村級議事協商規范指南》落地落實,這種別開生面的“院落會”,如今在商洛市蔚然成風,成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金鑰匙”。
制度筑基:議事有章法,治理有框架
商洛基層治理的活力,源于一套科學嚴密的制度設計。
丹鳳縣商鎮構建起“村黨組織領導—監委會主任負責—片長召集”三級議事體系,嚴格執行“收集、研判、派單、解決、回訪”五步工作法。依托“清廉丹鳳”大數據平臺,對群眾訴求建立動態臺賬,全程跟蹤問效。自推行以來,商鎮已精準解決群眾各類問題266件,辦結率達100%。
商南縣深化“五事工作法”閉環機制,通過“雙線問事”(線上微信群+線下敲門行動)廣納民意、“干部理事”明確責任、“庭院議事”(小板凳會、百姓說事點)集體協商、“共推難事”整合資源、“群眾評事”檢驗成效。金絲峽鎮冀家灣村運用“小板凳”微議事會機制,成功推動王溝水壩修建、村集體經濟五味子產業規模擴大等6項民生工程落地。
山陽縣城關街道創新“說事評理會”,聘請528名具備法律知識、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法律顧問、行業專家等擔任評理員,覆蓋24個村(社區)。針對糾紛類型實施“分類評理”:簡易糾紛村(社區)即時評,復雜糾紛街道“專家團”會診,專業糾紛引入律師和行業專家。今年以來,街道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16起,調處率達96%。
陣地下沉:院落變會場,一線解民憂
治理的舞臺從會議室搬到農家院、古樹下、廣場邊,干群交流更直接,問題解決更高效。
洛南縣古城鎮將“院落會”作為重要載體,全鎮21個村(社區)累計召開超過120場。古城街社區居民王軍在“院落會”上反映美食城旁邊的垃圾箱清運不及時,社區黨支部書記楊五民現場與垃圾清運負責人電話溝通協調增加清運頻次,迅速解決了這一問題。
鎮安縣達仁鎮創新“小板凳議事廳”,將難題搬到廣場邊解決。“小板凳議事廳”累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00多件,獅子口社區幫扶車間建設、象園村茶園科管培訓等好建議均源于此。
商南縣城關街道金福灣社區將“庭院議事廳”設在各小區,每月召開議事會,社區“兩委”、物業服務企業、黨員、居民代表等多方參與。居民提出的問題形成清單,會上共商共議,確保“件件有著落”。
數字賦能:云端破壁壘,服務更精準
傳統議事插上“數字翅膀”,借助數字技術打破時空限制,提升治理效能。
柞水縣小嶺鎮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云端院落會”。村民可在線暢所欲言,司法所、派出所等單位聯合在線普法,村干部實時答疑,讓法治宣傳直達千家萬戶。
曹坪鎮建立微信群高效收集群眾需求,精準匹配志愿者資源,形成“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的閉環服務鏈,響應速度提升60%。
下梁鎮利用“村村響”廣播、微信便民群即時傳遞政策信息。小嶺鎮黃金移民小區更是將水、電、物流快遞等基礎服務延伸至樓棟單元,實現治理與生活需求“零距離”對接。
從政策宣講的講堂到民意匯集的院落,從矛盾調解的現場到產業謀劃的前沿,商洛以“院落會”“小板凳”“說事點”這些充滿泥土氣息的載體,推動治理模式從單向“管理”向多方“共治”轉型,書寫著鄉村善治的時代新篇。
(本報通訊員 李春在)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