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3個“冶好辦”驛站,為小區居民提供“家門口”的便民服務;社區第一書記化身“書法老師”,滿足居民想學書法的需求;籌建青年自習室,為社區青少年提供學習場所……“基層真減負、減真負,讓社區工作者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上門入戶服務居民群眾。”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市東風路街道朝陽社區黨委書記陳瑩?說。減負后,朝陽社區的工作人員每天在小區開展服務不少于4小時,通過入戶走訪、面對面了解居民訴求,解決居民急難愁盼,贏得了居民的信賴和肯定。
今年以來,黃石市持續推進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通過減事項、減表格、減牌子,切實為社區減負,讓社區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為民服務。各縣(市、區)通過組織居民、發動居民參與基層治理,解決居民生活中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減負前,社區工作人員在迎接檢查上花費了很大精力。現在,陽新縣城東管理區雙港社區工作者把騰出來的時間用在搭建居民議事會、樓棟黨小組上。轄區背街小巷照明設施老化缺失,社區通過“我家樓棟我作主”居民議事會、夜談會等平臺廣納民意,依托“鎮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40盞損壞路燈維修、64盞有線路燈增裝已全部完成。如今,社區里的“金點子”越來越多,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真正實現了“大家的事大家管”。
減負后,社區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搭建組織架構和議事平臺、凝聚群眾力量上。在黃石港區,黃石港街道大橋社區成立低保評審組、人民調解委員會等10余個志愿服務隊伍,讓居民主動參與事務管理;紡織社區定期召開“三方聯動”會議,今年成功組織居民參與地下停車場收費等8項治理事項,參與人數同比增長20%;青山湖社區通過“一家議事廳”機制組織議事,七個網格開展線下議事會21次,收集意見34條,解決了98%的問題。黃印村社區會議數量減半,社區工作者下沉網格時間增加30%,民生問題響應時間縮短至1個工作日,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投訴從每月5~6起降至1~2起;萬達社區開設“暑期托管課堂”,為商圈新就業群體服務。
基層工作人員從冗長會議和文件中解放出來,深入社區一線的時間明顯增加。在西塞山區,社區工作人員對此感受頗深。上窯社區組織技能培訓班,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月亮山社區、上窯社區節假日開展節會活動為轄區商戶引流增收;上窯社區組織開展“西塞樂購”活動,引流3萬人次,推動了轄區商業的繁榮發展;十五冶社區每周開展助老服務,聯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嵌入健康義診;澄月社區黨員與“金色號角老兵志愿服務隊”組建“紅心向黨·戎耀澄月巡邏隊”,常態化開展巡邏值守和青少年防溺水宣傳,筑牢社區安全防線。
在下陸區,團城山街道柯爾山社區建立健全“特殊群體服務清單”,通過定期走訪、專人對接、幫辦代辦等方式,讓便民服務真正“零距離”。李奶奶55歲患有精神障礙的兒子衛某身份證過期后,因行動不便、溝通困難等原因遲遲未補辦,導致無法正常申領相關補貼。社區工作者張美玲走訪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主動對接派出所,并全程陪同協助,證件順利辦結。“別擔心,有我在!”張美玲的話語讓李奶奶感動不已。
鐵山區鐵山街道搭建“與鄰有約”“逢四說事”等議事平臺,形成“小事門前議、大事集中議、難事共商議”三級議事機制,有效調動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礦山路社區設計“海綿寶寶”吸油盒,解決老舊小區污水排放問題。發揮張衛華金牌調解室作用,吸收“兩代表一委員”、轄區民(輔)警、“五老”群體等146名人民調解員,今年化解矛盾糾紛30余起,調處成功率達100%。
(本報通訊員 柯霞 樸喜煜)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