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志愿服務事業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承載著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四川省達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志愿服務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實施“新時代志愿服務賦能激活行動”為抓手,堅持黨建引領、需求導向、創新發展,推動志愿服務深度融入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在巴渠大地這片紅色熱土上,廣大志愿者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實際行動,繪就了一幅服務民生、促進和諧、推動發展的壯美畫卷,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
鍛造力量:
從“散”到“聚”,從“專”到“強”
如何將分散的愛心力量擰成一股繩,達州市以黨建為引領,強基固本。
堅持黨建引領,凝聚強大合力。創新“黨建+志愿”模式,將志愿服務融入基層黨組織工作體系。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雙報到”等載體,組織黨員帶頭開展服務,使志愿服務成為錘煉黨性的生動實踐。在重點領域組建黨員骨干隊伍,廣泛吸納專業人才,全市注冊志愿者突破92.5萬名。
融入應急體系,鍛造可靠力量。將志愿服務納入全市應急管理體系,出臺專項支持政策,推動22支專業應急志愿隊伍與57個重點街道(鄉鎮)結對,打造關鍵時刻“沖得上、頂得住”的基層應急力量。
條塊協同聯動,培育骨干隊伍。市直部門牽頭建立理論宣講、文化惠民、醫療健康等10支專業骨干隊伍;群團組織培育老年、職工、青年等4類群體隊伍,形成政治堅定、能力突出、覆蓋廣泛的志愿服務重要力量。
精耕品牌:
從“需”到“供”,從“點”到“面”
滿足群眾所需,打造立得住、叫得響的服務品牌,是達州市志愿服務的提質著力點。
精準對接需求,服務保障民生。建立線上線下需求調查機制,聚焦“一老一小”、殘障人士等群體急難愁盼問題,常態化開展“留守兒童周末假日寄宿”“電力愛心教室”“萬名醫護下基層”等項目。
強化標桿引領,深化品牌效應。成功培育“紅杜鵑”志愿服務隊、新時代巴山挎包宣講隊、巴山文藝帳篷輕騎隊等一批活動規范、影響深遠的品牌組織。“文化惠民在身邊”“巴渠佑苗”等主題鮮明、運作規范、廣受贊譽的精品項目,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形成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的品牌矩陣。
搭建平臺:
從“遠”到“近”,從“聯”到“融”
讓志愿服務便捷可及,搭建合作平臺,達州市著力織密高效的服務網絡。
深化專業協作,提升服務效能。推行“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聯動機制,引入專業社工力量,在需求對接、項目設計、隊伍管理等方面深度賦能,在17個社區開展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試點,有效提升了社區服務的專業水平和群眾滿意度。
建強服務陣地,延伸服務觸角。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在居民小區、公共場館、窗口單位等場所建成志愿服務站點1800余個,打造“15分鐘志愿服務圈”,讓溫暖服務近在身邊。
強化樞紐功能,凝聚發展合力。充分發揮達州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引領、聯合、服務、促進作用,搭建全市志愿服務組織高效交流合作平臺,凝聚發展合力。
厚植沃土:
從“行”到“禮”,從“入約”到“入心”
讓志愿精神扎根,讓奉獻者榮光,達州市著力構建長效保障機制。
深化文化培育,筑牢思想根基。深入挖掘宣傳本土志愿文化,開展主題創作、公益傳播等活動;將志愿服務融入市民公約、村規民約等規范,納入市民教育、學校思想政治課程與團隊活動,厚植志愿精神土壤。
健全禮遇機制,弘揚奉獻精神。完善志愿服務評價與星級認定制度,構建以精神激勵為主、物質回饋為輔的嘉許體系。大力宣傳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在重要節點表彰優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對星級志愿者、優秀志愿者在公共服務、評優評先等方面給予禮遇,讓奉獻者受尊崇、有回報。
達州市以“賦能激活”行動為引擎,通過系統構建“力量鍛造—品牌精耕—平臺搭建—文化涵養”四位一體的志愿服務新格局,不僅實現了志愿服務制度化、專業化、精準化、項目化的全面提升,更探索出一條新時代志愿服務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達州市將持續深化志愿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制度保障、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服務模式,努力打造具有示范意義的志愿服務“達州樣板”,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達州力量。
(作者單位:四川省達州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