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仁懷市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建議征集作為創新社會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搭建多方平臺、優化辦理流程、強化宣傳引導、深化成果轉化,讓人民建議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源頭活水”,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搭建多方平臺,拓寬民意征集渠道
為廣泛傾聽群眾心聲,仁懷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民意征集平臺體系,確保群眾建議能夠及時、準確被收集。
線上平臺便捷高效。依托“貴州信訪信息系統”和12345政務服務熱線,打造“仁懷民聲”線上征集平臺,收集民聲民意。近三年來,累計收到意見建議156670條,人民建議類502條,內容涵蓋城市交通堵點優化、老舊小區改造、教育醫療等民生熱點。
線下網絡全面覆蓋。在政府部門、街道(鄉鎮)設置人民建議征集信箱,每月收集建議150余條。充分發揮社區網格員與志愿者作用,重點關注老年群體、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訴求。
借助兩會擴寬視野。仁懷市將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納入征集體系,借助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專業視角和廣泛調研,提升建議“含金量”,近三年提煉出1066條高質量建議,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專業性強、前瞻性好的決策參考。
優化辦理流程,提升建議辦理質效
規范流程明責任。制定《人民建議辦理流程》,明確各環節責任主體與時限要求,要求承辦單位在規定時間內書面答復建議人,形成一套嚴謹、高效的工作機制,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精準分流高效辦。收到建議后,市級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建立快速分揀機制,依據內容精準流轉至相關部門研究處理。利用智能政務系統實現一鍵派單,派單成功率達99%以上。
協同攻堅破壁壘。創新“牽頭部門+協同部門”工作模式,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形成工作合力。如酒旅產業融合發展建議,由市文旅局牽頭,聯合相關部門組建專項小組,集中各部門優勢資源和專業力量,30天內形成可行性方案。
晾曬反饋促落實。辦理進度在政府官網、微信公眾號實時公開,市民可隨時查詢,月均瀏覽量1000余人次,實現辦理過程透明化;辦結后,通過電話回訪、問卷調查等方式,詢問建議人的滿意度。對于不滿意的辦理結果,要求承辦單位重新辦理,并向建議人說明原因。同時,將群眾滿意度納入部門考核,進一步強化了部門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
即接即辦解民憂。對簡單民生訴求,如路燈維修等,建立快速響應機制,要求承辦部門24小時內受理,48小時內辦結。這類建議占比40%,群眾滿意度超90%,快速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效提升了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夢想入庫”留空間。對暫不具備實施條件的建議納入“夢想庫”,定期復盤評估。例如修建地鐵和高鐵等長遠規劃,為未來城市發展預留空間,待條件成熟優先啟動。
強化宣傳引導,營造全民參與氛圍
科普宣傳廣覆蓋。制作人民建議征集科普宣傳片、手冊,在政府部門、街道(鄉鎮)播放、發放。用鮮活案例直觀展示建議如何轉化為城市發展“妙筆”,提升群眾知曉率。
沉浸式體驗增認同。舉辦“走進建議征集”開放日,邀請市民代表參觀辦理流程;開展“我當一天征集員”活動,讓群眾親身體驗征集工作,培養人民建議征集的“宣傳員”。
主題宣講聚共識。組建專業宣講團隊,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開展宣講40場次,覆蓋2萬人次。圍繞老舊小區改造、教育資源均衡、企業營商環境提升等群眾關心問題,通過鮮活案例展示建議轉化成果,提升群眾參與積極性。
推動成果轉化,彰顯建議實際價值
融入決策獻良策。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梳理匯總高頻、共性建議,形成10份專題調研報告直送市委、市政府。如采納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建議,關停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如今,赤水河流域水質得到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項目落地惠民生。將可行建議轉化為民生項目,近三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資金超10億元,實施學區學位增設、學校門口天橋建設、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等500余個民生工程,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仁懷市將持續完善人民建議征集長效機制,進一步拓寬民意表達渠道,優化建議辦理閉環,推動更多高質量建議轉化為惠民利民的實際舉措。通過講好建議征集故事,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為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
(貴州省仁懷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