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積極探索創新,將辦公桌搬到居民身邊,把問題發現在一線、解決在一線,用實際行動架起“連心橋”、辦好民生事,以“民聲”促“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周二巡訪日:
從“社區獨唱”到“居民合唱”
每周二上午9點,潞華街道南華社區工作人員準時走進鴻福苑小區,開啟周二巡訪。在親切的溝通交流中,居民們暢所欲言,傾訴著生活中的揪心事、煩心事,工作人員認真傾聽,用民情記錄簿將問題逐一登記編號。
周二巡訪日,是南華社區實行的一項基層治理生動實踐,由社區“兩委”成員、物業工作人員、黨員代表、居民代表組成暖心團隊,社區充分發揮“四呼四應工作法”(有呼必應、一呼百應、即呼即應、未呼先應)優勢,構建起“巡訪—交辦—辦結—反饋”的閉環工作機制。對于收集到的問題,實施“紅綠藍”三色督辦制度:紅色問題(緊急問題),24小時內迅速響應;綠色問題(常規問題),辦結后及時回訪,確保事事有著落;藍色問題(需協調問題),及時協調跟進,絕不拖延。
這種高效工作模式,既激發了居民主人翁意識,更讓基層治理從“社區獨唱”轉為“居民合唱”,黨群關系愈發緊密,為民服務更加貼近百姓生活。上午提出的安全通道隱患問題,下午社區就協調人員劃出消防通道警戒線,居民們也紛紛主動提供油漆、工具等物資,共同為社區安全貢獻力量。
長桌進小區:
從“問題清單”變“幸福清單”
“下樓遛個彎的功夫,困擾我好久的高齡老人津貼就辦理好了,這‘家門口的服務’真是太貼心了!”潞華街道天脊社區B區的張師傅對社區新設的“移動攤位”贊不絕口。
天脊社區創新推出“出攤辦公”服務模式,把辦公桌搬到居民身邊。在這個特別的“攤位”前,社會保險辦理、居住證明開具、養老服務咨詢等業務有序開展,社區工作人員耐心講解政策、指導填表,讓居民辦事不再東奔西走。
居民王女士原本要請假去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理靈活就業登記,得知“移動攤位”進小區,特意帶著材料趕來,不到10分鐘就辦完全部手續。“辦公室里全是問題,深入小區才是辦法。”社區工作人員深有感觸地說。
如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人流量減少,居民的笑容多了,工作人員腳步更勤,群眾的滿意度也更高。活動開展以來,社區已累計收集問題50余條,成功解決小區石桌石凳維修、破損路面修補等多項民生問題。一場長桌會,拉近了社區與居民的距離,溫暖了民心。天脊社區持續深化“長桌進小區,網格匯民意”品牌建設,推動“問題清單”變“幸福清單”,讓“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成為常態。
“眾籌”解“眾愁”:
以“五方聯動”筑“連心之路”
南華社區金橋花園小區建成于2010年,地處繁華地段,人員密集。隨著時間推移,小區基礎設施老化,西區路面坑洼不平、積水嚴重,給居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
面對難題,南華社區迅速行動,提出以“眾籌”之策解“眾愁”之困,發動企業、單位、社區、物業、居民五方聯動,共同推進路面修繕工作。
金橋花園開發商在接到社區發出路面修繕需求后,第一時間響應,調配專項資源,為工程注入關鍵資金;區人社局作為包聯單位,得知小區困境后,迅速與社區開展共建合作,組織黨員干部成立志愿隊伍,調配人力物力,為工程推進提供有力保障;社區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多次召開議事會、協商會,積極籌措資金;物業積極響應社區號召,捐款3000元并深度參與工程全程;在社區黨支部黨員帶動下,小區居民踴躍捐款,還主動擔任志愿者,監督工程質量、建言獻策。
在五方共同努力下,資金難題得到解決,路面修繕工程順利開工。此次修繕,不僅改善了居民出行條件,更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成功實踐,彰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潞城區這些“腳步向前、服務暖心”的社區治理實踐,讓社區與居民的心越來越近,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讓便民服務成為社區治理最溫暖的底色,為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了寶貴經驗,繪就出一幅幅美好民生畫卷。
(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