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醫藥行業協會自1991年成立以來,始終把黨建工作放在首位,團結帶領430余家會員單位強化資源鏈接,凝聚發展合力,為全省醫藥行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紅色引擎強驅動
在山東省委社會工作部指導下,協會堅持“黨建引領促會建”的工作思路,不斷加強黨組織政治、思想、組織、制度、作風建設,積極打造“黨建矩陣”,與齊魯制藥、新華制藥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紅色生產線”,創新開展質量提升示范行動,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產業品質提升實效。積極參與助力鄉村振興、天使健康救助、助殘關愛老人等社會公益活動,累計幫扶10余個村、投入幫扶資金上百萬元,使1500余名群眾在健康幫扶中感受到了來自醫藥行業的溫度。
品質領航樹標桿
三十載專業沉淀化作精準服務的“導航系統”。協會構建起了覆蓋全產業鏈的“品質守護網絡”:從組織2萬名從業人員參與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知識擂臺賽,到為400余名質量授權人打造能力“練兵場”;從建立省級醫藥行業貿易預警工作站,到開展科技成果評價,以精細化專業服務筑牢質量防線;連續開展的5屆“品質魯藥”品牌建設工程,促使700余家規上藥企在質量對標中實現了集體躍升。為適應新要求,協會積極為企業開展GMP預評估,助力企業“出海”、參評重點項目,并強化行業規范自律,研究制定各類團體標準,開展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助力全省醫藥行業健康發展。
數字賦能促融合
當“融藥匯”平臺融入工業互聯網,傳統醫藥產業鏈煥發出新的活力。這個由協會組織建設的省級數字化平臺如同產業的“神經網絡”,將“企業孤島”串聯成“創新群島”,2023年以來通過8場大型融鏈固鏈活動,促成600余家企業在云端對接,5億元級的供求協議在數據流動中誕生。通過協會組織的20余場精準對接會,精準收集醫藥行業自動化生產、信息化支撐、新藥品研發等企業合作需求,鏈接600余家上下游企業深度參與配套合作,促進達成供求協議180余項,書寫醫藥產業數字化變革的山東方案。
開放搭臺拓邊界
從淄博到青島,從煙臺到威海,“跨國藥企走進山東”的足跡串起開放新圖景。協會以“國際醫藥會客廳”的包容姿態,積極鏈接國內外、省內外醫藥資源,為廣大醫藥企業提供多元化、聯動式、高效益的專業對接平臺和對外交流服務,每年組織國內外峰會論壇、參觀考察等交流活動20余次。協會發揮專業優勢,組織舉辦“跨國藥企走進山東”系列活動,邀請強生、拜耳等20余家世界百強藥企參加,吸引了50余家跨國企業與全省150余家重點藥企進行對接交流,促進達成了10余項含金量高、發展前景廣的合作協議。
育才培智添動能
2024年,在淄博新華制藥實訓基地,一場“技能興魯”競賽發揮了“以賽促學,以賽促訓”的作用。作為行業人才“孵化器”,協會每年組織2次省級“技能興魯”職業技能競賽,努力提升行業技能人才水平,打造了從“金藍領”技工到卓越管理者的立體培養體系,年度1000余人次的定制化培訓,讓統計精英、財稅專家、首席技師在實戰中成長,不斷壯大全省醫藥行業的復合型人才梯隊。同時,協會還構建起了獨具特色的政策預研體系,依托300余人的醫藥行業專家庫,形成了年均30余份的專項報告,從防止防護用品產能過剩到優化藥品儲備資金,多項建議轉化為省級政策文本。
在這片誕生過扁鵲、王叔和的沃土上,新時代的山東醫藥人正以守正創新之姿,譜寫著一曲傳統產業向新質生產力躍遷的澎湃樂章。正如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王唯佳所言:“當每一粒藥片都凝聚著黨建溫度,當每一次突破都彰顯著行業擔當,高質量發展便不再是愿景,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山東省醫藥行業協會供稿)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