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城街道作為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的中心城區,有近30萬人口生活在社區中。漣水縣委社會工作部聚焦當前社區治理的突出問題,堅持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為工作提升的有力抓手,在漣城街道實施“引鄰、聚鄰、親鄰、暖鄰”的“四鄰工作法”,讓鄰里文化引領社區生活新風尚。
“黨建引鄰”:建強小區黨建“主心骨”
漣水縣以黨組織為紐帶,進一步發揮黨建對物業管理和小區服務的引領作用,將分散的治理要素轉化為系統性合力。在漣城街道全面推行“把黨支部建進小區”,依托成建制小區成立139個黨支部,全部選優配強黨支部書記,并選派了1703名黨員樓棟長。同時充分吸納在職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等參與黨支部建設,對支部黨員、樓棟長基礎信息和服務事項用最通俗的語言進行公示,使小區住戶一目了然。
“我們通過‘認崗認責’等舉措,推動共建單位在職黨員‘雙報到’,使小區黨支部的力量得到不斷充實。”漣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趙天嬌介紹道。家住麗景首府小區的在職黨員老谷,同時還是一名人大代表。他通過提出代表建議、組織代表視察等方式,推動周邊水體改良工作。除此之外,他還積極參與小區黨支部活動,參與調解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的矛盾,在小區黨支部的帶領下,所在小區物業管理問題逐年減少,業主滿意率逐年升高。
小區黨組織還在退休教師、退役軍人等群體中挖掘“達人鄰居”,組建“銀齡調解隊”“達人幫幫團”等隊伍,在小區黨支部的統籌下,積極開展矛盾化解、鄰里互助,小區黨組織已然成為“睦鄰融合”的組織者和推動者。
“民主聚鄰”:穩固群眾自治“基本盤”
在各級黨組織的堅強支撐下,漣城街道群眾參與基層自治的熱情得到充分激發。“府前御景園小區曾經出現物業服務跟不上、物業費難收的情況,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矛盾全面激化。”漣城街道漣州路社區黨總支書記董雅芝說。在社區的組織下,10余名業主代表與原小區物業服務企業、街道干部面對面,一場“鄰里議事會”促成了新老物業服務企業交接問題的解決。
全街道各小區按樓棟建立了微信群,群眾可通過隨手拍上傳問題,網格員、樓棟長在15分鐘內進行回應。“有什么事就發起群聊,大家一起商量怎么解決。”進駐漣水香悅瀾山小區的物業服務企業負責人介紹道,他們成立了一支30人的“鄰里議事小組”,由黨支部書記、居民代表、樓棟長和物業服務團隊成員組成,通過日常走訪,深入挖掘群眾生活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并提出初步解決方案。街道還會定期分析“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等提供的數據情況,集中會辦重點難點問題,助推不同小區同類型問題的解決,推動形成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服務體系。
各社區還按照實際情況,“定制”了居民自治積分管理辦法,垃圾分類、公益活動等20項實踐行為被納入積分范圍,在完成社區公布的清理樓道廣告、助力規范停車、參與集中議事等任務后,獲得“社區貢獻積分”,積分可用于兌換生活用品和服務、減免物業費等,形成了良性循環,“做主人、做好事”成為社區治理的新風尚。
“服務親鄰”:織密民生福祉“互聯網”
為了織密民生服務網絡,漣水縣委社會工作部與相關街道深入實施“社區報告、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針對當地群眾的實際需求,推動建立需求、資源、服務“三張清單”,由各小區征求“需求清單”,社區聯動機關單位、駐區單位提供“資源清單”,匹配生成多元化“服務清單”。
將“三提三知”作為基本工作準則,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精神”,確保民生問題一個不漏、困難群眾一個不落。社區開展常態化走訪,按照黨員戶、退役軍人戶、特殊困難戶、常住人口戶、租戶的“五色分類法”進行精準分類。街道統籌建立信息庫,不同社區、不同網格間信息互通,盡可能解決因人口流動帶來的“信息隱藏”問題,全面收集群眾訴求,建立問題清單,做到社情民意“一提即知”。
同時,以“親鄰”空間打造為抓手,漣城街道還將閑置的社區用房、架空層、廣場、涼亭等場所分批次進行改造,建設22個“親鄰微家”,設立“安東小哥驛站”“親子閱讀屋”“全民健身室”等鄰里共享微空間,定期開展“鄰里文化節”等活動,并從群眾中推選空間“主理人”,鼓勵群眾利用碎片時間參與各式各樣的鄰里互助服務。
“社會暖鄰”:擴大社區生活“朋友圈”
漣水縣委社會工作部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為社區工作插上“翅膀”。聚焦新興領域和志愿服務領域的資源優勢,推動漣城街道各級黨組織整合周邊商戶、社會組織、志愿者,將社會各界的優勢資源嵌入社區生活日常,編排“幫你忙”服務清單,為群眾常態化提供無償或低償便捷服務。
針對兒童、青年、老年等各類群體的特點,各社區積極調動各方資源,組建服務矩陣,建立“四點半課堂”,解決雙職工家庭子女托管難題,打造“城市書房”,為青年提供學習、閱讀、交流的開放空間,開設“好鄰居助餐點”,為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門服務,推行“黨員結對幫扶”機制,對困難家庭實施“一戶一策”精準救助,“有事找黨組織”已然成為社區群眾的生活常態。
充分激發社會組織能動性,采用“專業社工+志愿服務”的模式,廣泛鏈接各類志愿服務組織、社會服務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社區群眾在享受各類服務的基礎上,投身志愿服務和社會治理工作,打造睦鄰友好的“暖鄰”社區。“3·5”學雷鋒紀念日活動中,縣助殘志愿者協會帶領6位盲人按摩師來到漣城街道東門社區為群眾義務推拿。不少群眾提出想成為志愿者,一起參與幫助殘疾人群體的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形成‘人人參與志愿活動,人人以做志愿者為榮’的良好氛圍。”東門社區黨總支書記顧金鳳表示。
漣水縣將始終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基層治理工作的“金鑰匙”,盡心盡力做好群眾服務工作,將“四鄰工作法”與漣水實際相結合,不斷鞏固基層治理成效,讓發展成為廣大群眾可感可及的真實感受。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