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重慶市黔江區舟白街道路東社區的征地安置房分配現場,50余名身穿“周百通”志愿服務紅馬甲的志愿者忙碌穿梭,有序組織被安置群眾排隊抽簽、領取新房鑰匙,幫助606戶2002名被征地拆遷安置群眾入住新房。這一幕,是黔江區舟白街道路東社區通過“專業社工+志愿服務”深度融合,打造“周百通”志愿服務品牌,為社區治理添彩、民生服務增溫的生動場景。
社工助力 公益升溫
路東社區是集政策性移民和征地拆遷安置區、新就業群體聚居區于一體的多元化城郊綜合社區,常住人口3萬人,有學校7所、集中安置點5個、新建居民小區2個,匯聚了7000余名移民征地拆遷安置群眾、進城務工居民和新就業群體。社區人員結構復雜,如何保障和改善安置群眾和新就業群體創業就業、民計民生,促進鄰里融合、構建和諧社區關系,成為社區治理首要難題。
在區委社會工作部指導下,社區積極引入黔江區順意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機構,以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方法和技巧,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在社工協助下,社區聚焦居民教育、養老、就業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和重點群體,精心策劃了假期托管公益課堂、“六送六進”養老服務、“煥新家園”環境微改造等200余場次社區活動,為10余名困境兒童配備“同伴媽媽”開展個案輔導,為39名精神障礙患者和11名散居特困老人建立個案管理檔案,對10余起婚姻家庭問題介入干預,讓專業服務深度融入社區治理。
社工團隊以精準服務激活居民參與,通過入戶調研挖掘居民特長,發展5名退休教師組建課業輔導隊,發動“五老”組建“銀齡智囊團”參與議事協商,系統培訓100余名志愿者并同步孵化宣傳宣講等15支特色志愿服務隊伍。通過設計“服務換積分”參與機制,讓居民在發揮專長中實現價值,在實質回饋中感受公益溫度,在情感共鳴中激發參與熱情,使社區志愿服務活躍率提升至50%,形成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環。
聯盟聚力 服務延深
“社區治理不是單兵作戰,需要構建資源共享的服務生態圈。”社工機構負責人尹順意介紹。
為了打破服務壁壘,更好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需求,社區黨總支在區委社會工作部和街道黨工委指導下,吸納物業服務企業、消防、學校、社會組織等26家成員單位,成立了“周百通”志愿服務聯盟。黨總支書記任“盟主”,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立“聯盟之家”,統籌推進社區志愿服務工作。
聯盟成員積極鏈接行業單位和社會資源,發布“周百通”志愿服務項目清單,服務涵蓋“一老一小”關懷、公共法律服務、心理健康輔導、青少年興趣培養等11個主題項目。
“每個項目都標注了具體活動時間,居民可靈活參與。”社區志愿者鄧婷展示著活動排期表。
聯盟還通過人民建議征集和志愿服務“微創投”形式,廣泛征集居民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環境等各方面的“微心愿”,將收集到的100余個“微心愿”變成社區服務“微項目”,通過“志愿服務集市”等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實打實的精準服務。
“以前總怕拖累兒女,現在社區活動這么豐富,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幾名經常參加活動的獨居老人開心地說道。
基金賦能 治理增效
專業社工協助社區設立了志愿服務基金,通過集體經濟反哺、互聯網公益募捐、鏈接基金會資源等多元渠道,支持開展民主議事協商、社區工作者能力提升和社區志愿者招募,實現社區服務可持續發展。
社區積極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廣泛組織“鄰里學、鄰里幫、鄰里樂、鄰里和、鄰里美”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引導社區黨員、物業、居民、企業商家和校園師生等多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激發社區內在活力。
社區聯合小區物業服務企業打造的騎手友好小區和暖“新”驛站,讓騎手送外賣更便捷,停車充電更方便。
通過多方共同努力,社區200余戶安置居民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推薦,實現了穩定就業,30余個安置家庭兒童順利入園入學,20余戶居民在社區創業開辦商超、餐飲等,為社區生活增添便利,社區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8%,10余名志愿者獲評市、區優秀,路東社區獲得“重慶市和諧示范社區”。
黔江區委社會工作部負責同志表示,“周百通”模式生動詮釋了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的治理優勢。下一步,黔江區將深化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機制,推廣“社區基金”培育計劃,引入更多的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構建民生有保障、民主參與有渠道、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回應的基層治理閉環,讓社區既充滿活力又安定和諧,繪就和美社區新圖景。
(作者單位:覃南锜為重慶市委社會工作部,李濤、向攀軒為黔江區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