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會工作會議指出,要把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加強統籌協調,堅持分類指導,突出抓好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推進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促進新興領域健康發展。近年來,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聚焦新興領域黨建難點堵點,在組織覆蓋中筑牢根基、在服務升溫中凝聚人心、在融合發展中激活動能,不斷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
強根基
織密組織體系“覆蓋網”
摸排清底數。創新建立跨部門信息比對機制,聯動市場監管、稅務等力量,通過“多方協同+走訪摸排+比對甄別”同步發力,對全縣569家新興領域市場主體現狀、從業人員及黨組織設置情況“一表清、一臺賬”,實現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的動態管理,為精準覆蓋打下堅實基礎。
組織拓架構。打破單一模式,靈活運用“行業建+功能建+單獨建”組合拳,分類組建交通運輸、外賣配送、快遞物流等15個行業(綜合)黨委,共有黨組織124個,新興領域已建黨組織基本實現“黨建入章”全覆蓋,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立體化組織網絡。
共管促規范。建立“黨建深入、機制植入、教育輸入、平臺載入、服務融入”的“五入”監管機制,壓實行業主管和屬地管理“雙重責任”,實施“全域、全程、全要素”監管,推動新興領域監管由“粗放式”向“精準化”轉變。通過派駐黨建指導員、常態化開展黨務培訓、嚴格督導考核等方式,加強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指導,確保“組建一個、鞏固一個、提升一個”,以“鐵打的組織”有效兜底服務“流動的群體”,實現黨的領導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
優服務
搭建凝心聚力“連心橋”
“暖新學堂”提素能。拓寬學習載體,通過線上學習群、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精準推送學習資訊,組織新就業群體線下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主題活動,提升思想政治素養;邀請行業專家、技術骨干、優秀黨員舉辦知識講座、主題沙龍,提供政策解讀、技能培訓、職業規劃等服務,助力新興領域群體能力提升和素質拓展。
“暖新驛站”筑港灣。整合黨群服務中心、工會驛站等資源,精心打造35個集“飲水供給、納涼取暖、充電休憩、學習閱覽”等功能于一體的標準化服務驛站,以驛站“小陣地”發揮陣地共建、資源共享、服務共聯“大作用”,幫助解決新興領域群體的實際困難,將分散的“流動群體”凝聚起來,實現“服務一人、溫暖一家、帶動一片”的綜合效應。
“暖新平臺”暢訴求。建立健全“行業黨委―黨支部―黨員―群眾”四級問題反饋解決機制和矛盾糾紛化解聯席會議機制,在微信公眾號探索打造集成服務地點推薦導航、政策一鍵查詢、意見建議直通車等功能的“暖新e家”線上平臺,持續暢通“12328”“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渠道,累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600余個,訴求響應速度和辦理滿意度顯著提升。
勇擔當
激活服務發展“新引擎”
“融治于網”促和諧。充分發揮快遞員、外賣配送員走街串巷、熟悉社區的優勢,組建“平安騎手”服務隊、黨員突擊隊等以新就業群體為主的服務隊伍,選派34名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擔任社區兼職網格員,開展“安全隱患隨手拍”活動,讓新就業群體化身“移動探頭”“流動哨兵”,深度參與政策宣傳、民情收集、跑腿代辦、安全隱患排查等,實現網格小事“隨手幫”、緊急需求“隨手達”,有效延伸基層治理觸角。
“融產創牌”強特色。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專業優勢,推動“以專促產、以產惠農”。大竹縣香椿產業協會創新“土地流轉+訂單收購”模式幫助困難群體增收;大竹縣苧麻產業協會成功承辦首屆中國(大竹)苧麻產業創新發展大會,顯著提升“中國苧麻原鄉”品牌影響力;大竹肉丁面協會聚力推動地方美食形成品牌矩陣;大竹縣白茶產業協會帶動農戶種植白茶,免費發放種苗、開展技術指導,提供日常管護、采摘、加工等季節性就業崗位2500余個,助力群眾增收,真正實現“一個協會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
“融企興村”助共富。深化拓展“萬企興萬村”行動,大力推廣“以工哺農、以企帶村、村企共建”模式。引導112戶企業與96個建制村建立結對幫帶關系,在產業扶持、就業帶動、公益捐贈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烏木鎮廣子村依托“龍頭企業+村集體+村民”模式發展稻蝦綜合種養,打造“輕旅游·微度假”目的地,帶動村民就近就業,入選四川省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典型案例。
(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