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市張北縣義合美新城作為河北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搬遷和“空心村”治理集中安置區,承載著8711戶22295名搬遷群眾的新生活期盼。面對安置區內人口來源廣、社會融入難、服務需求多元等挑戰,張北縣以基層黨建定向領航,以專業社工精準支撐,以志愿服務廣泛賦能,創新實施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基層治理模式,系統推進“幸福安居三項工程”,有效破解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易地搬遷社區的善治之路。
“夕陽守護工程”托起銀齡幸福生活
“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張北縣針對安置區內獨居老人多、失能老人就餐難、健康監測缺位等實際問題,推出“敲門問需、公益助餐、志愿醫療”三位一體精準服務模式,有效破解居民養老難題。
“敲門問需”化解切身困難。義合美新城黨工委統一部署,各社區黨支部組建“黨員干部+專業社工+志愿者”服務隊,為獨居老人建立“一人一檔一聯系人”常態化關愛幫扶機制,堅持每周2次主動上門探訪518名獨居老人。今年以來,社區為獨居老人解決生活難題320件,切實提升特殊困難老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益助餐”傳遞溫暖關懷。義合美新城黨工委統籌場地資源,社會工作站爭取阿里巴巴公益資金,志愿者負責采購、烹飪、配送,成功建起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可持續運行的“爸媽食堂”,每天為239名獨居、失能老人按時提供免費健康飲食,為破解獨居、失能老人就餐難題提供可復制的“張北樣板”。
“志愿醫療”守護健康晚年。義合美新城黨工委聯動新城醫院組建健康守護志愿服務隊伍,為518名獨居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堅持定期入戶體檢、動態更新信息,實現重點老年群體健康服務精準化、常態化覆蓋。今年以來,社區聯動周邊醫院開展大型義診4場、服務老人1.2萬人次,打通健康服務“最后一公里”。
“朝陽成長工程”照亮兒童未來之路
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是黨中央一直關心關注的事,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張北縣聚焦安置區內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學業輔導缺位、心理關懷不足、安全知識薄弱等問題,積極發揮志愿者作用,打造“有人教、有人愛、有人護”的全方位守護平臺。
豐富教學資源,力促學業提升。義合美社會工作站對接壹基金項目,從2021年開始每年支持12萬元建設運營“兒童學習樂園”,由專業社工組織志愿者每天為孩子們開展免費學習輔導,配套建立共享書庫,構建多元化學習資源支持體系,幫助留守兒童群體提升學習成績,部分學生成績躍居班級前列。
深化心理關愛,確保健康成長。專業社工組織心理咨詢師志愿者成立“心靈關愛小組”,常態化為留守兒童開展心理輔導,開展“親子連線”活動,幫助留守兒童家長與孩子定期視頻通話,架起親情溝通橋梁,有效緩解留守兒童孤獨感與心理障礙。
定期培訓演練,筑牢安全防線。社工組織志愿者積極開展“安全小衛士”培訓活動,通過案例講解、模擬演練等形式,為兒童傳授交通、消防、防溺水等安全知識。累計開展培訓9場次,覆蓋兒童150人次,切實提升兒童安全防護意識和能力,社區連續3年保持“意外傷害”零發生。
“家園共建工程”激活社區治理動能
“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關鍵舉措。張北縣構建“黨建引領、多方共治、精準服務”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以“代辦直通車”解民憂。針對安置區內特殊群體辦事不便難題,義合美新城黨工委聯動民政、衛健等6部門,將高齡補貼、殘疾證辦理等11項高頻服務整合為“扶老助殘一件事”,由社區工作者、社工站統籌志愿者提供全流程代辦服務,累計服務1560人次,實現“群眾動嘴、代辦跑腿”,顯著提升了基層政務服務效能和溫度。
以“居民會客廳”匯民智。搭建義合美新城黨工委統籌,社會組織、小區物業、商戶代表、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的“1+N”議事協商平臺,圍繞小區治理“好建議”、居民生活“好點子”等話題開展交流活動10余次,收集有效建議85條,成功解決了停車位規劃、垃圾分類改進等一批民生實事,有力激發居民自治活力,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將民主協商轉化為解決社區治理痛點的實際成果。
以“鄰里互助圈”聚溫情。依托社工站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義合美新城黨工委和專業社工在傳統節日期間聯合組織開展“鄰里互助”系列主題活動,為社區居民搭建交流互助平臺,今年已組織“能人志愿者”提供家電維修、理發、推拿等便民服務活動10余場,成功營造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培育了向上向善的社區文化。
(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