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舞臺上,有人或許因命運的波折而黯然放棄,而有的人卻能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在逆境中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張渭,便是這樣一個令人敬佩的人。他雖身患肢體殘疾,卻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殘疾人事業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成為眾多殘疾人的榜樣,更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張渭患有肢體四級殘疾,2005年參加工作,現任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殘疾人專職委員,省殘聯第八次代表大會省直代表。他在服務殘疾人的工作中,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始終秉持敬業、奉獻、服務的信念,積極參加黨員志愿服務。2025年,張渭獲得全國自強模范稱號。
轉變身份:一盞心燈照亮前路
張渭自幼便展現出對知識的渴望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憑借著優異的成績,他成功考入南京農業大學。參加工作后,他積極與客戶交流實驗方案,參與設計實驗。然而,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由于長期接觸生物試劑,他的神經系統受到侵蝕,落下了肢體殘疾。
患病初期,張渭只能臥床養病,出行需坐輪椅。病魔長期折磨著他,每月巨額醫療費幾乎壓垮了這個普通家庭,他也曾陷入短暫的迷茫與痛苦之中,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很快被激發出來。那段日子里,區殘聯的工作人員和愛心志愿者前來看望和幫扶他。一位志愿者對他說:“我也曾受過社會的幫助,我要將愛心傳遞下去,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這句話對張渭觸動很大,他開始思考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于是,他克服身體不適努力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尋找就業機會減輕家庭負擔,不僅努力提高自身能力,還力所能及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將愛心傳遞出去,引導他們積極面對生活。
提升能力:讓生命綻放光彩
2010年,是張渭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牡丹江市殘聯招考一批殘疾人公益性崗位,憑借扎實的知識儲備和對殘疾人事業的滿腔熱忱,張渭被錄用,成為牡丹江市殘疾人事業的一名“新兵”。入職后,他展現出極高的工作熱情和敬業精神,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用自己的精神感染著周圍的人。他幫助過的很多殘疾人都深受其影響,努力擺脫身體的枷鎖,積極面對生活,實現自食其力。張渭的工作也得到省殘聯認可,他被選為省殘聯第八次代表大會省直代表,為殘疾人群體發聲。
張渭經常走訪調研,了解殘疾人的就業需求和困境,與相關企業溝通訂單就業模式,為殘疾人爭取訂單式就業的培訓名額,并鼓勵他們重拾信心,實現就業。在2024年第八屆全國殘聯專職委員知識競賽省級選拔賽上,張渭獲得全省第一名的成績,并代表黑龍江省參加全國競賽,獲得第八屆全國殘聯專職委員知識競賽“學習之星”三等獎。
暖心幫扶:做風雨中的撐傘人
張渭在與殘疾人群體交談中,了解記錄他們的難處和想法,在工作中積極協調相關單位和社會組織開展助殘志愿服務。為滿足視力障礙者的無障礙閱讀需求,他主動與市圖書館聯絡,對接盲文閱覽室使用,并累計發放視障閱讀機百余臺。同時,他向市殘聯黨組反映殘疾人閱讀需求,積極參與建立全省首家“殘疾人思想文化引領服務中心”,為殘疾人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場所,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他積極參與市殘聯開展的打造“與鄰為善,助殘有我”助殘志愿服務品牌工作,該項目為殘疾人提供志愿服務600余人次,對接幫扶物資價值近百萬元。在調研時,張渭還發現很多殘疾人及其家屬普遍存在焦慮、煩躁等情緒,于是向市殘聯黨組提出建議,成立心理康復基地,以便解決殘疾人及其家屬在工作生活中的問題。市殘聯黨組高度重視,多次和心理康復機構協調溝通,敲定合作內容,成立了殘疾人心理健康關愛中心,截至目前,已為近百名殘疾人及其家屬進行了心理測試和疏導,取得良好社會效應。
2020年夏天,張渭幫助協調轄區盲人協會組織百余名殘疾人開展重走抗聯路紀念“九一八”“不忘初心·銘記歷史”活動,用先輩的舍我救國的大無畏精神激勵每一位殘疾人自立自強。看著大伙兒高興的樣子,以及他們在活動中進行電吹管演奏、歌曲演唱等表演,張渭深刻感到這就是一個殘疾人專職委員工作的意義。
張渭常說:“我的身體是缺了一些,但正因為這樣,我更懂得如何用愛去補成圓滿。”從青澀的專職委員到行業標桿,他用15年光陰詮釋了“弱者不是殘疾的標簽,服務才是生命的底色”。如今,他依然奔波在助殘一線,如同螢火蟲般散發著微小卻溫暖的光,照亮了殘疾人的前路,也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作者系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區委“兩新”工委書記)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