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陽市秉持“小專業、大健康”的工作理念,以復健醫院為試點,創新實施“1456”醫務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將社會工作服務深度融入醫療服務體系,形成“市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專業運作”的醫務工作格局。
一站統籌:構建醫務社會工作服務樞紐
萊陽市以復健醫院為試點,整合100余名醫務專業社工、志愿者及醫護人員,組建市級醫務社會工作服務站(以下簡稱醫務社工站),打造“專業社工+醫療服務”雙輪驅動的服務架構。醫務社工站以改善醫患關系為重點,建立“評估——介入——轉介——追蹤”全流程服務機制,累計開展200例個案服務、18個醫務小組工作坊及8次社會倡導行動,為502名患者定制個性化治療方案,有效彌補傳統醫療服務在個人心理支持、家庭關系調適和社會融入等領域的不足。市委社會工作部聯動市委統戰部等多方資源,協同開展10余場健康義診,發放1000冊宣傳畫冊,為158名殘疾兒童提供免費康復訓練。此外,培育孵化5家專業聚焦醫療領域的社會組織,構建“醫療——康復——文化”多元服務矩陣。
四支隊伍:夯實專業人才根基
萊陽市實施“十百千萬”人才工程(即10人專家智庫、100名持證專業社工、1000名志愿者、10000人政策宣講隊伍),構建分層分類的專業人才體系。一是組建由10名職能部門負責人、高校學者、醫療專家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組成的專家智庫,牽頭制定《萊陽市醫務社會工作服務指南》等3項規范性文件,為當地醫務社會工作服務的規范化開展提供制度支撐。二是招募100名持證專業社工開展“醫學+專業社工”雙軌培訓,通過“理論授課+臨床實訓+案例督導”模式提升專業能力,經考核分批次轉化為專職醫務專業社工。三是培育1000名志愿者,建立“專業社工+志愿者”聯動機制,開展導診服務、心理陪護等志愿服務,年服務時長超過1.2萬小時。四是組建10000人政策宣講隊伍,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傳播健康知識,覆蓋人群超20萬人次,推動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升。
五個平臺:創新服務支撐體系
萊陽市搭建五位一體的服務平臺,形成全鏈條支持網絡。一是陣地共享平臺,設立75平方米綜合服務空間,涵蓋科普中心、康健中心等5個功能區,開展健康講座、康復訓練等活動,年服務超3000人次。二是服務合作平臺,建立志愿服務工作站,培育18名優秀志愿者,鏈接8家社會組織常態化開展服務。三是交流學習平臺,與濟南市、青島市等地建立合作機制,選派6名骨干進修,引入“醫院——社區——家庭”三級聯動服務模式,推動服務標準化建設。四是服務捐贈平臺,聯合市紅十字會設立專項基金,精準對接126個困難家庭需求,募集善款110萬元,減免醫療費用500余萬元。五是專業實習平臺,與魯東大學共建研究生實習基地,開展“服務——研究”雙驅動項目,完成《社會工作介入腦癱兒童實施救助中的策略研究》等課題報告的撰寫。
六項服務:深化人文關懷實踐
萊陽市以服務對象需求為導向,實施六大專業服務項目。一是心理支持服務,運用社會系統紀錄方式(4R評估法,即角色評估、反應評估、關系評估、資源評估)進行系統評估,為58名患者及家屬提供心理疏導,幫助28名醫護人員緩解職業壓力,患者治療依從性提升25%。二是困難救助服務,建立“醫療救助+社會福利+社區支持”聯動機制,協助126名患者申請救助資金,為135名出院患者鏈接就業、教育等社會資源。三是社區健康服務,依托5個街道衛生院及27個社區醫院,開展慢性病管理、家庭醫生簽約等服務,覆蓋居民超10萬人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范管理率達95%。四是輔助就業服務,創新“康復+就業”模式,在復健醫院設立陶瓷加工車間,聯合手工企業幫助80余名殘疾人實現靈活就業,人均月收入達1800元。五是精準救助項目,實施“尋找梨鄉腦癱兒童”工程,組建750人工作團隊,行程5000公里完成150戶家庭深度訪談,減免醫療費用500萬元。六是健康促進服務,組織志愿者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家庭——社區——醫院”三級干預體系,居民健康行為形成率提升20%,產前健康檢查率達98%。
萊陽市“1456”模式以專業社工為橋梁,把人文關懷融入醫療服務的每個環節,構建起“生理——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健康生態系統,打破了傳統醫療只重技術的局限,通過個案服務的貼心陪伴、小組活動的互助成長、社區環境的暖心營造、萬人隊伍的志愿奉獻、多元平臺的合力支撐,消除了醫患之間的隔閡,織密了社會支持網絡。從化解醫患矛盾到為患者點亮生活希望,從幫助個人康復到促進社會融合,這一模式不僅是基層醫療服務的制度創新,更讓醫療既保有科學的嚴謹,又充滿人文的溫暖。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陽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