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強用好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和志愿者兩支隊伍,河南省委社會工作部在18個省轄市、31個社區啟動實施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試點項目,探索“1個引領、2支隊伍、3類群體、4項目標、5條路徑、6重保障”的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深度融合機制。
堅持黨建引領。河南省委社會工作部堅持黨建引領,成立試點工作項目組,并依托基層黨組織成立31支社區志愿服務隊,將黨建工作融入項目規劃、執行與評估全過程,通過主題黨日、紅色教育等活動增強隊伍凝聚力。試點項目組派遣22個工作組赴31個試點社區開展調研工作,發放調查問卷1087份,走訪居民1100余人次,開展座談會80場,累計收集504條意見建議。試點工作項目組成員和省級專家督導審核優化社區項目實施方案160余次,提出針對性修改意見51條,精準預判項目潛在風險14處,為每個試點社區量身定做項目實施方案。
建強用好專業社工與志愿者兩支隊伍。一是深化能力建設,打造專業化服務梯隊。邀請高校專家、實務人才開展政策解讀、案例分析、實務技能等業務培訓。二是創新協作機制,激活雙向聯動效能。推行“專業社工+志愿者”結對模式,專業社工負責需求評估、方案制定和專業指導,志愿者協助開展入戶走訪、活動執行等基礎工作,形成“專業社工引領+志愿者參與”服務閉環。
聚焦服務“一老一小一新”重點群體。試點項目將社區作為志愿服務的主陣地,圍繞“一老一小一新”等群體和社區居民的普遍需求,堅持標準化、品牌化、項目化、專業化、常態化、長效化的高標準要求,培育了一批接地氣、易參與、好開展的“小而美”志愿服務品牌。平頂山市東苑社區以“暖心互聯港”為載體,聚焦新就業群體設立暖心休息站,開展交通安全培訓和心理疏導、職業規劃等服務。
推動試點社區實現“4個1”建設目標。每個社區每年至少培養發展1名專業社工和1個新的志愿服務隊伍,設計實施1個新的志愿服務項目,形成1個新的“專業社工+志愿服務”實踐案例。按照“一項目一方案、一項目一人群、一項目一品牌”的要求,搭建包含社區黨員、專業社工、心理咨詢師、社區志愿者等在內的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制定有針對性的項目實施方案,因地制宜開發社區志愿服務品牌項目。
因地制宜開發五條融合路徑。河南省立足社區資源稟賦、人口結構、文化特色等差異化特點,開發五條融合路徑,推動基層治理精準化、特色化、長效化發展。一是資源整合型路徑,聚焦多方聯動構建服務網絡。鶴壁市淇濱區天山路街道龍門社區基于轄區商業樓宇多的實際,成立“金牌樓管家”志愿服務隊,將社區黨員、物業服務企業負責人、網格員、社區民警、醫務工作者、法律顧問等納入進來,構建“樓管家”隊伍,讓志愿力量融入樓宇運營、政企服務、區域共建中。二是需求導向型路徑,精準聚焦群體痛點。平頂山市寶豐縣鐵路街道鐵北社區設計開展兒童課堂、健康成長營、親子時光營、愛心成長營等多元化服務。三是文化浸潤型路徑,激活社區精神內核。商丘市睢陽區新城街道北海社區以“文化傳承,你我同行”為載體,開展親子游活動激發孩子們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志愿服務從“任務式參與”向“情感式融入”轉變。四是數智賦能型路徑,發揮科學技術的突出作用。鄭州市惠濟區大河路街道天河社區運用“云端心理守護艙”,為轄區居民開展身心健康檢測,建立“心理檔案庫”,及時發現潛在的情緒問題或家庭矛盾。五是共建共享型路徑,激發居民自治活力。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古城街道浦江社區開展“時間儲值”項目,通過“服務換積分、積分換服務”的互助模式,吸引多方力量參與社區志愿服務。
六重保障為試點項目保駕護航。融合試點項目搭建制度、主體、資源、人才、監督、宣傳六重保障體系,形成全方位支撐網絡,為項目落地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一是制度保障筑牢根基。建立項目運營管理手冊、專業文檔寫作與保存規范、志愿服務管理規范、數據安全協議等,實現問題發現、響應、解決的閉環管理。二是主體保障強化協同。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統籌協調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愿服務隊、社區共建單位及居民代表,形成黨建引領下“專業支撐+群眾自治”的協作模式。三是資源保障拓寬路徑。整合政府資金、社會捐贈、公益基金等多渠道資源,結合社區場地、設施共享,形成可持續的資源支持網絡。四是人才保障提升效能。建立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支持體系,開展分層分類培訓課程,引入專家督導機制,打造專業化服務隊伍。同時,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訓、激勵機制,培育兼具服務意識與實操能力的志愿力量。五是監督保障優化流程。建立定期例會、問題臺賬、監督考核等制度,推行分階段實施與動態評估相結合,提升項目執行效率。六是宣傳保障擴大影響力。通過社區公告、新媒體平臺、主題活動等方式,普及項目理念與成果,增強居民認知度與參與感。注重挖掘服務亮點與典型案例,塑造品牌形象,營造關注、支持志愿服務的良好氛圍,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注入持久活力。
(韓江風 時琳)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