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門市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建引領,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將基層自治作為突破口,搭建平臺架構,創新機制方法,從排查發現、意見征集、協商調處的關鍵環節入手,最大限度把矛盾風險防范化解在基層。
“哨卡”開展前端防范
荊門市推動矛盾糾紛化解關口前移,探索開展“紅色哨卡”建設,引導基層黨員干部和志愿者等在“防火、防災、防亂、防疫、防困、防詐”等任務中當先鋒、做表率,確保問題“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制止、第一時間報告”。開展“紅色哨卡”建設以來,全市依托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哨卡”7761個,統籌用好村(社區)黨員干部、志愿者等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100余件。
在荊門市東寶區石橋驛鎮張坪村,72歲的黨員“哨兵”張家益每天在田間地頭巡查,發現灌溉管道老化導致水壓不足后,將該情況反映給村“兩委”,村“兩委”迅速入戶走訪征求村民意見,新建泵房惠及鄰近四個村民小組。這些“移動探頭”不僅能發現基礎設施故障、安全隱患等“顯性問題”,更能捕捉鄰里糾紛、民生訴求等“隱性矛盾”。東寶區村(社區)建立“哨卡”,對重點路段、重點單位、重點人員開展全覆蓋巡邏,規范“哨兵——組長——班長”報告程序,480余起鄰里和地界糾紛得到了及時處置解決。掇刀區掇刀石街道結合“紅色哨卡”建設,組織退役軍人組建15支“夜鷹”義務聯防隊,承擔社區治安巡邏、矛盾調解等任務,累計巡邏1200余次,居民對治安環境的滿意度達到95%以上,努力將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讓大部分民生訴求在未訴階段就被化解。
“平臺”征集訴求意見
市級整合原有的35條政務服務熱線和8個便民利企服務平臺,推出民意訴求收集處置“一站式”平臺,市委社會工作部與平臺對接,創新“平臺+基層+群眾”協調機制,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組織居民共商社區事務。
京山市新市街道馬家塝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聚集社區,過去“上門難、溝通慢”是社區治理“老大難”。2024年,馬家塝社區創新搭建微信小程序“碼上議”平臺,為170個樓棟定制專屬二維碼,同步配套“紅色信箱”和“敲門行動”,構建起“線上掃碼+線下走訪”的全渠道訴求收集網。伯夷庵居民點的居民掃碼反映“污水管網維修”問題,3天內就收到社區反饋的施工方案;棉紡廠小區的“4點半課堂”創辦建議,經平臺投票后,一周內就協調到了閑置活動室作為場地。“每個二維碼都是一個‘民意收集站’。”馬家塝社區黨總支書記丁喜軍介紹,平臺運行以來,累計收到191件訴求,小到管道維修、大到違建拆除,辦結率達98%,群眾對民生事項辦理的滿意度從過去的80%提升至95%。
沙洋縣濱江新區開發“高頻辦”APP并設置“隨手拍”板塊,居民拍照上傳問題,濱江新區第一時間響應,及時反饋處理結果,讓居民參與隱患排查、矛盾化解更加便捷。近日,濱江新區高坪社區漢津花園小區李女士反映小區停車難、停車亂問題,拍照上傳后,高坪社區馬上聯合物業服務企業對漢津花園小區商鋪門前路面統一規劃,規劃機動車停車位。“高頻辦”平臺運行以來,“隨手拍”報件15件全部在3日內辦結,新區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工單量顯著下降45%。
“調處”化解糾紛隱患
村(社區)網格員對收集到的議題進行篩選與分類,按照問題的性質、影響范圍、緊迫程度等標準,梳理重點議題,將涉及多數居民利益且亟待解決的環境衛生整治、物業矛盾糾紛、公共區域停車難等問題優先納入議事日程。靈活搭建線上線下調解議事平臺,方便居民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參與糾紛調解議事,全市成立人民調解組織1769個,配備專兼職調解員7107人,受理糾紛訴求6481件,已化解6352件。
其中,鐘祥市搭建“莫愁驛站”22個,提供法律咨詢、心理疏導等服務1000余人次。組建100余名“莫愁義警”群防群治隊伍,黨員占比60%以上,涵蓋安保人員、商戶代表、黨員群眾、出租車司機、退休干部等群體,協助開展巡邏防控、陣地宣傳、幫扶救助、治安調解等工作,惠及群眾3萬人次。
京山市溫泉街道桂花臺社區以居民小區為單位,成立5支“五老”調解會隊伍、1支“銀齡”志愿服務隊,發揮“離得近、叫得應、有時間、有經驗、有威望”的優勢,在社區治理、環境整治、矛盾調解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善治”凝聚群眾力量
荊門市委社會工作部打造“51+N”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聯系點,指導各地找準治理“切入口”開展差異化實踐,以點帶面激發善治活力,凝聚群眾自治力量。
東寶區全域推行“五員議事”模式,以黨建為引領,從優秀黨員、退休干部等基層代表中推選820名社會威望高、履職能力強、奉獻精神強的群眾擔任村情民意信息員、政策法規宣講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移風易俗倡導員、特殊人群幫扶員,組建164個工作室。截至目前,“五員”收集信息460余條,化解物業、婚姻家庭等糾紛530余件,協助監管特殊人群3300余人次,開展反詐宣傳、治安巡防5800余次。掇刀區堅持黨建引領,構建“紅色黨建引領、多方力量參與事務管理、共建美好幸福家園”的“紅管家”治理模式,將參與基層治理的多方力量按身份職責分類,亮明身份、明確職責,作為民情收集、矛盾調解、政策宣講的樞紐。設立“紅管家”工作室、服務站646個,吸引9600余名熱心群眾加入,開展政策宣傳、矛盾調解等服務2萬余次。
(湖北省荊門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