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聚焦解決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給職責權限“劃界”,在工作負擔上做減法,為大車“減重”,在服務群眾上做加法,給“小馬”賦能。2024年以來,集美區推動6個鎮(街道)建成并實體化運行社會治理中心,實現“一中心多用、多中心合一”,為群眾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
加強黨建引領,擰緊基層治理“動力主軸”
集美區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方式方法,大力擰緊“區級主管、鎮(街道)主抓、村(社區)主戰、網格感知”的一貫到底“動力主軸”,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繪好“路線圖”。采取集體座談、個別訪談和實地走訪等方式,組織對鎮(街道)、村(社區)進行調研走訪,深入查找問題、準確分析原因、提出破解舉措,形成《集美區基層治理問題及對策的調研報告》,明確整改任務清單22條。同時,出臺《關于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的工作措施》,明確7個方面20條具體措施,落實牽頭部門和責任單位,有效夯實社會治理基礎,為基層放權賦能、強基固本、減負增效。
制定“任務書”。集美區建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協調機制,探索建立鎮(街道)層面組織領導、履職相關制度等6方面工作機制,村(社區)層面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發揮的制度建設、指揮調度運行機制等5方面工作機制,持續深化鎮(街道)、村(社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解決“小馬拉大車”問題。
建強“防火墻”。依托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跨部門工作統籌和協同聯動,共同研究解決基層減負等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截至目前,累計研究解決基層治理新問題36個。配強集美區基層治理指揮調度中心,歸口受理、審核、調度、下達村(社區)工作事項,充分發揮中心“防火墻”“變壓器”作用。
突出“輕車壯馬”,下足基層治理“繡花功夫”
集美區堅持減負與賦能同向發力,在明責定權、建強隊伍、做優網格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的精細化、精準化水平。
明責定權為基層“瘦身”。印發《關于全面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若干措施的通知》,規范相關工作,并建立區級部門、鎮(街道)、村(社區)“三方職責邊界表”。同時,建立村級組織工作事務區級準入機制,規范為由業務部門申報、區委社會工作部牽頭協調機制論證初審、區常務會或常委會會審、通報四個步驟的審批準入流程,切實在源頭上把好關、守好門。
建強隊伍為基層“強體”。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選、育、管、用、考”全鏈條培養制度,設立“四崗十八級”的崗位職級與薪酬管理制度,建立“崗前培訓+在職培訓+掛職鍛煉”培訓機制,提升社區工作者工作能力。
做優網格為基層“賦能”。將全區科學劃分743個網格,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體系,成立網格(小區)黨支部248個,推動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基層治理“末梢”。
凝聚共治合力,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集美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統籌政府、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力量,推動力量下沉、資源下傾、服務下移,打通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通道。
壯大共建“參與方”。構建多方參與社區治理模式,推動7200余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動員轄區高校、企業資源參與共建,共有9家院校、141家企業與村(社區)簽訂共建協議書。建立“集美熱心人”隊伍,截至目前,培育組建情暖夕陽、校園守護等志愿服務隊103支,開展多樣化志愿服務活動,服務8000余人次。
擴寬共治“朋友圈”。吸納共建單位、物業服務企業、社區社會組織等參與議事協商。建立黨組織引領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村民自治組織,探索建設議事協商平臺83個,有效激發民主協商動能,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基層協商格局。碧溪花園小區黨支部發揮“和美碧溪”議事平臺作用,在社區黨支部指導下,經過小區黨支部、物業管理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的共同努力,將小區面積約450平方米的閑置物業用房改造成黨群之家,劃分為七個主要功能區,包含圖書室、排練室、兒童活動室、會議室等,打造居民家門口的“幸福圈”。
建立共享“數據庫”。依托智慧集美平臺,匯聚融合應急管理、城市管理等19個部門1726萬條政務數據以及3萬多路視頻監控資源,打破區級數據孤島,實現全區社會治理類數據共建共享。同時,針對日常群眾投訴件、矛盾類事件等信息進行定期分析,查找薄弱環節,及時召集相關單位進行專題會商,提高風險研判精準度,推動風險隱患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