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緊密結合社會訴求多元、參與主體豐富、高素質人才密集等社會實際,堅持黨建引領,以“大家商量著辦”為手段,以“圍著基層轉”為保障,以“共建美好家園”為目標,構建起海淀特色的基層治理體系。
堅持黨建引領
海淀區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大力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突出政治引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積極作為、守正創新,用好黨建協調委員會等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堅持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優化制度建設。構建“1+4+N”制度體系:出臺《海淀區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若干改革措施》,其中19條具體措施提綱挈領、指明方向;制定4份配套制度,明確區委常委會“三重一大”事項及“大家商量著辦”“圍著基層轉”“共建美好家園”的實施方案與工作措施,為工作開展提供指引;落實10余個具體規定,統籌開展好“四百”走基層、“大家商量著辦”專項資金管理使用、黨建引領接訴即辦等各項工作。
建強組織體系。加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織密建強“街鎮黨(工)委——社區(村)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門(院)棟黨小組——黨員先鋒戶”五級組織體系,織密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網絡,確保基層治理各項具體舉措和工作任務落實落地。
樹立協商共治理念
海淀區拓展深化北京市黨建引領接訴即辦工作機制,廣泛推行“大家商量著辦”工作,強化多方力量的參與意識,通過協商共治破解治理難題。
推動協商模式規范化。制定《海淀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大家商量著辦”實施方案》和《海淀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大家商量著辦”工作指引》,按照“干什么由群眾廣泛提”“誰來干由群眾充分議”“怎么干由群眾共同定”“怎么樣由群眾公開評”的方式,建立“確定商量議題、邀請商量代表、組織商量活動、辦理商量事項、反饋辦理結果”五步商量流程,制定“商量”會議通用規則,推動議事協商實踐向常態化、規范化、科學化發展。
擴大協商機制覆蓋面。做實“商量”平臺,聯動黨建協調委員會和人大、政協基層聯絡平臺等,結合各社區(村)自身特點,打造一批有特色、實用、貼近居民需求的議事協商平臺,實現社區(村)“全覆蓋”。舉辦“大家商量著辦”聯學聯做等活動,努力凝聚社會各界的“商量”共識,推動多方力量在民生保障、安全穩定、經濟發展等領域協同發力。為保障“商量”成果落地,海淀區把“務實、管用”貫穿“商量”全過程,梳理出各級黨組織班子成員推動解決事項清單,鏈接各行各業專業力量提升“商量”效力,推動各類群眾訴求從“商量”到“辦成”。自“大家商量著辦”工作開展以來,海淀區通過“商量”有力破解停車難、環境差等2.1萬余個痛點難點問題,落地完成1200余個民生項目,推動一系列群眾關切的難點痛點問題得到解決。
夯實基層治理根基
海淀區通過“圍著基層轉”實現各類優質資源直達基層,壯大基層治理力量。
全面統籌,精準對接。制定“圍著基層轉”工作10項措施,推動政策、資金、服務等資源下沉基層。區委常委會帶頭落實,梳理40家區級職能部門資源,形成區級下沉“資源庫”,實現社區(村)按需“點單”、部門及時“配單”,將各部門資源精準下沉至基層。針對文化、教育、健康、數據服務、養老、法治、安全、美化八類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資源,開展“八進社區(村)”行動,推動相關區級職能部門補齊短板、提質服務,讓資源沉到基層、工作落到實處。
各方聯動,多源供給。積極推動企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參與基層治理。基于海淀區內企業、單位眾多的現實條件,攜手駐區單位開展共融共建試點工作,推動駐區單位內部資源向社區開放共享,為社區居民提供普惠、優質、可及的服務,以點帶面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組織引導機關單位、行業部門等向屬地社區(村)有效報到,參與社區治理實踐。
重心下移,賦能增效。強化社區(村)資源吸附和集成利用能力,進一步明確社區(村)黨組織在議事協商和具體實施方面的主體地位,努力實現“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針對老舊小區改造、物業管理等重點事項,由區委社會工作部牽頭協調10家責任單位,研究出版《物業管理工作指引》《老舊小區改造指引》等12本實用手冊,通過提供“政策包”和“工具書”,強化基層組織協調、攻堅克難能力。
繪就美好家園畫卷
海淀區通過開展“共建美好家園”工作,發動多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不斷釋放基層治理動能。
推動創新理念落地落實。“共建美好家園”以提升社區(村)環境、秩序、服務、文化和安全五大品質為目標,推動“大家商量著辦”和“圍著基層轉”工作落地見效。培育“共建美好家園”模范社區(村),采取參與式評價、對比式評估,實現“培育一個、帶動一批、影響一片”目標。通過強有力的組織動員,廣泛發動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大力推動社區社會組織融入基層治理。
推動實踐探索有聲有色。今年以來,海淀區全面開展“四季煥新 扮靚家園”社區(村)品質提升行動,結合季節特點和實際需求制定季度主題,覆蓋所有社區(村),發動多方力量共同提升社區(村)品質。辦好社區鄰里節,用“家門口”的活動吸引社區居民、志愿者及共建單位工作人員、社會組織成員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10萬余人參與。
推動保障措施見行見效。構建全覆蓋、多層級、進階式、重實務的社區工作者培訓體系,依托現有教學空間作為專業化培訓基地,充實專職教師隊伍,打造政治素養、治理能力、實踐技能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夯實人才基礎。加強科技賦能,開發“i(愛)家”社區服務小程序,實現全面覆蓋、實時響應、趨勢分析,將社會工作服務融入“接訴即辦”,以專業服務緩解矛盾沖突。
(北京市海淀區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