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雕莊街道以“多方聯動、共創美好”為主線,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營造社區美好場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變“獨奏”為“合唱”
雕莊街道充分釋放黨建引領效應,將“多方聯動”納入協同內容,形成“組織聯抓、黨建聯動、陣地聯享、活動聯辦、難題聯解”的工作體系,構建區域化黨建,有效推動“五社”“聯”得更緊、“動”得更快。
組織聯抓。完善“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道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鏈條,社區“兩委”班子成員、社區工作者、社區黨員、居民骨干等力量全部“進網入格”,所有村(社區)實現街道班子領導掛鉤聯系、8個機關部門黨支部結對聯系全覆蓋,51個綜合網格實現黨組織全覆蓋,社區黨員聯系群眾全覆蓋,構建起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一體化統籌機制。
陣地聯享。充分挖掘轄區陣地資源優勢,形成“一中心”“兩平臺”“N多點”的陣地服務網。“一中心”,即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基石;“兩平臺”,即以網格服務直通站、樓道“零距離”服務點為補充;“N多點”,即以常州紅館、常州清園、常州雙擁館、龍城紅色驛站、華利達黨群服務之家、青年黨員“young空間”等多點聯動,全方位滿足黨員、群眾服務及活動需求,打造立體聯動共享的紅色服務矩陣。
活動聯辦。以黨建活動為載體,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紅色研學、黨建交流、先鋒表彰等一系列舉措,充分發揮村(社區)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示范帶動作用
難題聯解。以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為聯建初心、共建根本,通過區域化黨建會議、民情懇談分析會、“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共建單位接單”即時響應等形式,共商問題、共議方案、共解難題。
變“獨木”為“茂林”
雕莊街道以街道社工站為支撐平臺,發揮街道社工站與社區社工室聯動功能,通過技能、項目、資源三類服務共享互通,推動社區、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等力量發展壯大,融合共促。
賦能三支隊伍,打造技能服務共享站。聚焦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和發展需求,以“益起來·讓美好發生”為服務品牌,依托街道社工站組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成長訓練營”基地、聯益西格瑪社會組織發展中心、社工站“志愿者之家”三大平臺,通過賦能培訓、交流分享、督導支持、比評展演等方式,打通三方共學共促通道。
精準對接供需,打造項目服務共享站。以社工站為主體,建立社區與社會組織供需對接機制,實現社區需求項目與社會組織服務的精準對接,推動項目調研、策劃、實施,協同解決社區治理和為民服務難題,構建“社工站+社區+社會組織”合作共建機制。
彌補發展短板,打造資源服務共享站。充分發揮社工站資源鏈接優勢,彌補社區發展短板弱項,從解決人、錢、物等核心問題入手,打造資源盤活、供需匹配的“一站式”服務陣地。鏈接專家團隊,為社區提供政策宣講、心理咨詢、醫療幫助、法律援助、陪伴關懷等專業服務。
變“獨享”為“共享”
雕莊街道堅持“民有所需、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為”的服務理念,助力五大美好生活“共同體”建設,推動社區服務精準度、社區居民幸福感、社區治理滿意度不斷提升。
助力打造便民服務“共同體”。以“全科全能用心服務”為目標,統籌推進村(社區)便民服務站建設,對接下放民政、醫保、人社等120余項群眾辦事清單,規范服務流程和服務事項,實現“一窗通辦”“一網通辦”。社區聯動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物業單位、社區醫院等,為社區高齡老人、困難群體等提供免費水電維修服務、生活物資代買代送、上門助餐等便民貼心服務。
助力打造全齡友好“共同體”。最大限度還社區公共空間于民,采用“空間共享、錯峰使用”模式,形成了“老年樂居、婦兒樂家、青年樂薈”的全齡友好“共同體”。以“空間主理人”機制將社區能人、才藝達人、社會組織等引入社區,協同運作社區空間,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務。
助力打造議事協商“共同體”。積極培樹“我的社區我做主”理念,由社區黨組織牽頭,聯動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居民代表、社會組織、志愿者、物業等多方力量,搭建“居民議事會——鄰里議事亭——網格議事點——掌上議事群”四級議事圈,通過“6+X”“家事家里說”等議事協商機制,打通居民訴求渠道,協同解決居民的煩心事、社區治理的“關鍵小事”。
助力打造公益慈善“共同體”。統籌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社區報到”黨員、“五老”人員、退役軍人等志愿服務力量,推行“1+1+N”先鋒志愿服務隊機制(即1支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志愿服務隊+1支社區居民志愿服務隊+N個社會志愿服務隊),不斷擴充“志愿者之家”“青年黨員公益聯合會”“翼助志愿者服務協會”“鄰里守望”等社區志愿服務團隊力量,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雕莊街道辦事處供稿)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