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杭州市九堡街道三衛社區,一片曾以蔬菜基地聞名的土地,如今矗立起3647套現代化安置房,受益群眾1.28萬人。從“村”到“城”,從“農民”到“市民”,三衛社區在2平方公里土地上,用十年時間完成了一場基層治理的深刻蝶變。
拆是開端,建是基礎,管是關鍵。作為杭州市撤村建居社區示范點,三衛社區以黨建為核、自治為基、數智為翼,探索出一條回遷安置社區現代化治理的新路徑,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現代社區建設提供了生動實踐。
從“一盤散沙”到“握指成拳”
以前的三衛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城郊農村,居民以務農為生,農房低矮、村組分散、治理粗放,公共服務近乎空白。2013年起,三衛社區被納入回遷安置項目,安置房建設不僅承載著百姓的美好期盼,更是象征“村去城來”的重要里程碑。
回遷前夕,居民對“高樓生活”提出不少疑慮,擔心安置房質量、物業管理混亂、鄰里關系疏離等。為此,三衛社區將黨建引領貫穿治理全過程,采用“物管+社管”運行模式,并實行“全民參與”。
“從一開始,我們就堅定了‘自己的家園自己管’的直管理念,發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三衛社區黨委書記童永忠說,從回遷安置到現代社區建設,每一個環節都有社區居民的參與,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建設者”。
在物業團隊建設上,三衛社區以“對外聯盟+對內賦能”為導向,成立經濟合作社自有物業“三緯物業”。對標商品房服務標準,引入綠城物業“綠聯盟”合作模式,由社區“兩委”成員直管核心業務,培育帶動近200名居民參與物業服務,實現“失地農民家門口就業”與“物業服務專業化升級”雙贏。
隨著三衛社區的回遷安置,周邊商業迅速發展,吸納流動人口8000多人,接近戶籍人口的兩倍,致使原有村組管理壓力劇增。三衛社區在九堡街道統籌規劃下,變“傳統村組”為“現代網格”,改變以往以居民組長為核心的力量架構,將組長、組級支部書記根據居住樓幢劃分到相應網格,編入兼職網格員隊伍;讓居住在網格內的黨員代表、居民骨干、物業工作人員成為網格管理力量。網格從原來的5個劃分為9個,平均每個網格7幢、440戶,并劃分1個專屬網格,負責管理留用地項目和沿街商鋪,有效切割經濟和治理職能,100%實現網格支部平穩運行。
從“粗放管理”到“精細善治”
建得好、管不好,安置房小區還是會成為“高樓上的城中村”。在十年社區建設過程中,從安置房裝修、停車、公攤區域管理到現代社區場景建設、服務內容,三衛社區緊緊圍繞居民群眾的“關鍵小事”,上下一心,下足“繡花功夫”。
“在建設之初,我們就一個一個摳細節、一項一項來規范,最終針對安置房小區管理重難點,明確了‘一條龍’暖心服務、‘三統一’裝修標準、裝修期成品保護、‘人和物’嚴格管控等30余項具體標準,形成《三衛社區居民公約》。”三衛社區工作人員羅衛洪介紹,通過一系列規范標準,社區從居民切身利益出發,全方位引導居民轉變生活習慣、融入新生活新方式,也為后續社區發展奠定了基礎。
面對萬人社區人口密集、訴求多元的復雜局面,社區單一服務供給逐漸無法滿足居民需求。“居民樓里怎么晾衣服、紅白喜事沒有空地辦了、外來車輛亂停亂占……”這是當時很多居民反饋的問題。
為及時反饋民意,進一步提升議事效能,引導居民全程參與社區建設,三衛社區建立“四定四議”機制,即固定時間場地“定時定點議”、固定網格成員+特邀居民+專業人士“定員定崗議”、以民意收集內容為議題“定題定向議”和“收集——流轉——處置——反饋”議事全流程閉環管理“定規定效議”,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共計完成非機動車坡道改造、安防增量、消防標識標線設置、頂樓晾衣架建設、家宴中心建設、小區及周邊設施維修和改造項目等提升改造工程20余項,化解停車糾紛、垃圾分類等問題120余件,居民訴求響應率達100%。
從“身份割裂”到“家園認同”
拆遷僅是起點,如何讓失地農民適應城市生活成為關鍵。“剛剛住進來的時候,居民樓總比不上村里自在,而且一個區域里除了每家每戶自住,多了很多租客,都很陌生。”居民張阿姨回憶到,從“菜農”到“市民”,居民面臨著身份轉變帶來的焦慮,也面臨著與新居民融合的摩擦,社區以精準調研破題,以空間和社群培育再造聚力,推動新老居民從“物理混居”走向“精神共融”。
社區黨委牽頭組建9支網格調研小隊,發動黨員、樓道長、志愿者入戶發放問卷887份。根據調研結果,全面整合架空層、自持商鋪等空間資源,構建“一坊兩園三里”五大主題空間,布局迎客廳、百通崗、議事坊等12類功能性服務場景,引入城市家具、景觀小品打造現代化街區,推動公共服務集成落地。
在“幸福里”共享空間,新老居民共同參與手工藝課堂、鄰里茶話會;在“頤養園”居家養老中心,本地老人與租客結對互助;在“童樂園”托育站,雙職工家庭享受普惠托管服務。此外,社區深挖“豐收湖文化”“鄰里文化”,整合黨員志愿者、群團組織、新就業群體等多方力量,組建“夕陽紅”愛心社、舞蹈隊、便民服務隊等18支睦鄰隊伍,通過積分制引導居民參與志愿服務,形成“小事互幫、大事共商”的睦鄰生態。
在共同富裕框架下,三衛社區推動“產城共融”,開發留用地項目,年增集體收入8000余萬元,居民享租金分紅、就業雙重紅利。“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并進,這才是真正的共富。”三衛社區黨委書記童永忠表示,通過文化浸潤與產業升級,社區凝聚起睦鄰友好、互信共治的新風尚。
三衛社區以實踐印證,安置房社區治理和現代社區建設需破解“雙重城市化”難題——既要“造城”,更要“化人”。如今,三衛社區的部分管理標準已被納入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小區長效管理規范》,其經驗正在更多地區復制推廣。正如居民所言:“以前羨慕商品房小區,現在別人羨慕我們!”這片土地上的變遷,不僅改寫了空間形態,更重塑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