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的上海康城,作為上海單體最大的社區,占地約1平方公里,擁有286棟樓宇,1.25萬戶住戶,實際居住人口近4萬人,設有4個居委會、1個業委會及1家物業服務企業,還有兩所幼兒園、一所中小學和三條公交線路。近年來,閔行區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康城社區黨委聚焦黨建引領、共建共治、難題攻堅等關鍵環節,統籌抓好組織體系優化、資源整合賦能、民生需求響應等工作,探索超大社區現代化治理新路徑。
由亂到治:黨建引領凝聚民心
作為超大型社區,上海康城的“大、雜、亂、鬧”一度成為社區典型特征,而這也成為上海康城治理的入手點。
強根基,構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架構。2016年,莘莊鎮以基本管理單元建設為契機,在康城成立了由社區黨委、社區委員會、社區中心組成的“兩委一中心”組織架構。同時建立社區事務、衛生、文體三個中心,增設警務、城管、市場監管和房管四個工作站,在康城四個居民區建立黨建服務站,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到社區,實現對康城各類治理問題的快速反應、及時處置。2022年以來,社區黨委依托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平臺,有效整合康城社區居委會、工作站、社區中心、物業服務企業、業委會、社區單位等多方資源,建立“社區黨委——居民區黨總支——網格——樓棟黨小組”四級聯動體系。黨員、樓組長掛片包干,建立“一戶一表”,掌握居民動態,確保底數清、數據實、情況明。
匯民智,搭建社區議事協商平臺。2021年,康城社區黨委著力打造“莘智匯”居民自治平臺,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定期聽取居民訴求,運用集體智慧破解社區難題,收集了關于垃圾分類、停車位劃分、快遞配送等社區十大熱點問題,實現社區治理由“政府推動”向“居民治理”的轉變。“莘智匯”居民自治平臺作為發揮收集民情民意、匯集民智民力的公共平臺,不斷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挖掘和展示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城市治理智慧。2023年以來,康城社區堅持橫跨不同領域,積極搭建各方參與的平臺,延伸公共空間內涵,探索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地。打造康城社區基層法治觀察點和參與立法聯系點“1+1”布局,進一步打通群眾參與立法、匯集民意的“最后一百米”,通過法治觀察拓展群眾參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渠道。
保長效,統籌建立基層動員體系。依托“雙服務、雙報到”工作機制,對接區紀委、監委(巡察辦),社事辦、受理中心等部門,做實常態結對、對口聯系、吹哨支援。用好樓棟黨小組,將黨組織的引領力延伸到小區和樓棟。繼續加強區域化黨建,對康城社區中的150個沿街商鋪、學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物業服務企業等加強工作覆蓋,確保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人群有統一組織管理,著力消除覆蓋“盲點”。社區黨委繼續“搭臺”,對轄區2600名志愿者厘清底數、固化崗位、細化要求、量化標準,做到隊伍隨時可以拉得出、用得上、“唱好戲”,探索建立黨領導下的平戰結合、高效運轉、即時響應的基層社會動員體系。
由治到安:聚力賦能強化自治核心
形成社區治理合力。依托市級“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讓各行各業能力強、樂奉獻的業主共同“登臺唱戲”,共有108位“社區能人”入選,打造康城社區“智囊團”。聚焦這一工作方向,康城社區黨委建立了“3·4·5”營造體系,即三個機制(議事協商、項目運作、積分激勵)、四項計劃(種子計劃、暖心計劃、苗苗計劃、安心計劃)和五大領域(物業工程類、綠化管養類、社區文化類、財務管理類、法律服務類),讓更多居民有了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載體。
“萬人拔河”激活內生動力。2023年7月,康城社區居民參與的“我們的康城”拔河比賽暨鄰里嘉年華活動順利舉辦。活動以樓棟為單位組隊參賽,近110支隊伍、1000多個家庭參加,250多名社區志愿者提供活動保障,每個參賽樓棟自議自治金的使用,比如康城“最給力”樓棟、“最颯”啦啦隊、講好樓棟故事等。一場社區活動,一根拔河繩讓左鄰右舍熟起來,讓大家為自己樓棟的榮譽議起來,讓社區里一個個“你、我、他”走得更近,讓“你們的康城”變成了“我們的康城”。莘莊鎮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場活動背后,是對基層黨建和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希望在凝聚人心、善用民力、推動自治上找到方法,讓社區凝聚力和居民歸屬感得到進一步提升。
規范業委會換屆選舉。創新形式把好“人選關”,采取“筆試+面談+評議”的方式對報名參選人員進行考核。康城社區黨委邀請專業第三方對31名通過自薦或推薦形式參選業委會委員的業主進行履職能力測試,測試方式為開卷考試,測試內容涵蓋物業服務管理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小區業主自我管理制度等內容。筆試成績占50%,另外50%由屬地居民區黨總支根據其社區表現進行評議,按照最終得分擇優向換屆改選小組推薦。此次創新嘗試效果顯著,13名黨組織建議人選全部當選。法治護航換屆全流程,康城社區黨委邀請區、鎮人大代表化身“指導員”,全程監督業委會換屆工作。同時,邀請專業律師參與換屆工作環節把關,從換屆改選小組的成立、業主身份及其投票數的認定、業主大會會議形式、業委會候選人產生辦法、業委會選舉方式等進行法律梳理和研判,確保各環節合法合規。
2024年1月,康城第五屆業委會正式組建,他們中既有退休老黨員、屬地居委會干部,也有普通熱心業主,黨員占比過半,平均年齡45歲,半數以上為本科及以上學歷。業委會成員自上任以來積極履職,協調推進小區非機動車庫消防隱患整改、地下車庫網絡信號覆蓋、幼兒園用電擴容等多項社區大事。
由治到美:破局攻堅共解充電困局
康城社區共有72個地下非機動車庫,當年都是按照自行車停放標準建設,沒有充電設施和消防設施,之后雖經“美麗家園”建設,也只有7個地下非機動車庫實施改造,全覆蓋改造就意味著一筆巨額花費。對此,康城社區黨委專職副書記張軍萍表示:“少用甚至不用公共維修資金,省下這筆資金其實就是社區的‘養老錢’”。
創新“省下”模式,實現雙贏。第五屆業委會的全體成員引入市場化思維,開創了“零維修基金”改造新模式:通過公開招標引入7家候選企業,經過3個月高強度談判,與企業展開“拉鋸戰”,最終選定一家“全套消防+充電方案”的民企。這種“企業投資建設——居民付費使用”的共建模式,既守住了社區“養老錢”,又通過品牌效應實現雙贏,為超大社區的非機動車消防改造提供了創新樣本。
全民征詢,化解矛盾。在項目方案征詢階段,近500名社區志愿者開啟“掃樓模式”。針對二期山上“68號”樓等特殊地形,業委會、樓組長等人開展20余次實地踏勘,將地面充電樁與公共綠化的矛盾成功轉化為技術解決方案。當部分樓棟出現反對質疑聲時,業委會果斷啟動二次征詢,以透明程序化解信任危機。2024年8月,康城社區四個居委會分四個會場同時開票,7317戶居民贊成非機動車充電場所改造方案,超過投票居民總數的四分之三。
打造“樣板間”,尋求最大公約數。為進一步打消居民的疑慮,三期21號樓的地下非機動車庫改造率先啟動,并通過了消防驗收,成為“樣板間”。通過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敞亮的環境和優惠的價格讓部分居民開始逐步接納地下非機動車庫升級改造工程,期待工程早日推進。康城社區黨委專職副書記張軍萍也坦言:“當出現問題和矛盾的時候,就應該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尋求一個最大公約數。”這種柔性推進策略,使40個地下非機動車庫升級改造工程在年內順利推進,實現安全標準與居民滿意度的雙重提升。
康城社區黨委始終堅持“人民城市”理念,持續探索黨建引領與社區創新治理的深度融合,推動非機動車消防改造、停車難等多個難點問題有效解決,不斷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實踐,努力為破解社區治理難題探索好方法、貢獻新樣本。
(上海市閔行區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