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環云湖片區以組團運營破題,通過黨建引領、資源整合、產業協同、人才共育、文化融合與生態共生的系統性創新,將地理位置相鄰的南聯村、公有村、金沙村、五聯村打造成“紅色引領、綠色發展、共同富?!钡陌l展共同體。
黨建引領促進抱團發展
環云湖片區組團運營以黨建為引擎,構建起跨村協同的治理體系。
組織共建方面,慈城鎮黨委加強規劃設計、資源整合,實現四村發展規劃“一張圖”。產業共興方面,摒棄各村“單打獨斗”模式,依據資源稟賦差異化布局,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業”的產業矩陣。人才共育方面,實施“雁歸云湖”計劃,通過鄉情感召、政策激勵吸引本土人才回流,聯合高校設立“鄉村振興學堂”,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與鄉村創客。
專業運營激發市場活力
2018年,鄉遇文旅創始人王少華團隊入駐,為環云湖片區帶來了運營前置的市場化理念。該團隊精準鎖定中高端度假、研學教育、企業團建客戶群,以南聯村為起點打造標桿項目“鄉遇·云湖居”。
在資源盤活方面,團隊對閑置農房進行“修舊如舊”改造,保留青磚黛瓦的傳統風貌,內部植入現代設施,實現“外顯鄉土韻味、內藏現代品質”的融合。同時,設計深度體驗活動,如晨瑜伽、古窯陶藝課、時令農事體驗等,配套“云湖四季宴”餐飲品牌,聯動周邊農戶建立直采供應鏈?!班l遇·云湖居”開業即成為網紅打卡點,帶動南聯村閑置農房改造率超40%。
2023年,慈城鎮政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正式引入王少華團隊負責環云湖片區整體運營,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村民參與”的片區組團運營模式。
團隊首創“民宿聯盟”機制,整合四村民宿資源推出“一票通”聯住產品,搭配農園采摘與非遺體驗。不僅盤活了閑置資產,更通過“共富工坊”“青創市集”等載體,帶動楊梅、竹編、茶葉等片區特色產業升級。
三產融合構建產業生態
環云湖片區組團運營以三產融合為路徑,構建“一產筑基、二產增值、三產融合”的生態經濟體系。
在一產領域,通過標準化種植與品種改良提升農產品品質,如引入寧波農科院技術建設楊梅、茶葉標準化示范區,使楊梅優質率從60%提升至92%,“云湖烏牛早”茶葉單價翻倍。
二產環節聚焦精深加工與文創開發,成立“共富工坊”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與非遺手作?!霸坪G重生計劃”利用古窯遺址殘片創作“再生青瓷”,帶動18名殘障人士就業。
三產融合以文旅為紐帶,打造“四季云湖”文旅IP。春季舉辦孝筍文化節,夏季推出楊梅音樂節,秋季開展豐收嘉年華,冬季組織青瓷雅集,形成“春采茶、夏摘梅、秋賞景、冬品瓷”的全季業態。
環云湖的實踐表明,鄉村產業振興不能依賴單一業態,而應構建“農業+文創+旅游+數字”的復合生態。產業的邊界被打破,價值鏈條得以無限延伸,這正是組團運營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人才文化賦能內生動力
寧波環云湖片區組團運營構建“青年返鄉+鄉賢反哺”的人才共育體系。一方面,實施“青創五聯”計劃,改造五聯集市為眾創空間,集咖啡館、“共富工坊”、露營地于一體,吸引青年創客入駐,開發竹編燈具、數字青瓷等新業態。另一方面,激活鄉賢資源反哺鄉村,參與村莊治理。
在文化融合層面,片區深挖慈孝文化、青瓷非遺等本土資源,推動傳統與現代碰撞。云湖窯藝術館將考古遺址轉化為活態文化空間,游客可參與拉坯、上釉全過程;金沙村竹韻館邀請中國美院團隊將傳統竹編升級為現代家居產品。這種“文化基因+現代表達”的創新,使文化遺產煥發新生,年接待研學團隊1.2萬人次。
片區還與寧波大學合作開設“鄉村CEO”課堂,采用“理論授課+實地研學+項目孵化”模式,培養出能帶領村民致富的本土運營人才,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文化傳得開、用得活,為組團運營提供可持續動力。
生態共生實現可持續發展
建立跨村共保聯治體系,共同制定環境保護公約,統籌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類處理,定期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庫區清潔。創新村民生態治理激勵機制,推行“村民說事”“黨員紅黑榜”“以獎代補”等制度,南聯村設立“美麗庭院”專項獎勵基金,對保潔到位、垃圾分類規范的農戶給予獎勵,帶動80%農戶參與。
片區開發“零污染、深體驗”的生態旅游產品,將生態農產品與文旅體驗結合,游客可參與竹筍采收,2024年帶動竹農人均增收2.4萬元。
環云湖片區組團運營,其價值不僅在于經濟數據的增長,更在于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路徑——通過黨建引領,專業運營激活市場活力,三產融合構建產業生態,人才文化賦能內生動力,生態共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證明鄉村可以走出一條兼顧詩意棲居與繁榮興旺、賡續傳統又擁抱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者趙守飛系安徽財經大學中國鄉村〈小崗〉振興研究院院長,王濤系蚌埠鄉創聯眾農業發展公司鄉村運營服務中心主任;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21ZD1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