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浙江省金華市委社會工作部開展“樹八婺新風、建善治金華”基層治理工作,以基層治理促民風向好,推動基層治理與文明風尚雙向賦能。一年來,全市各地不斷創新工作載體,統籌壓茬推進,治理成效凸顯,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氛圍更加濃厚,民風社風、干部作風向善向好。
轉作風,制度創新激活治理動能
金華市武義縣桃溪鎮民豐村聚焦“提振干部作風、助推治理新風”目標,創新實施黨員干部辦事效能賦分機制,在日常評價的基礎上,對黨員干部的工作表現、政治素質、服務群眾等多個維度進行量化評分,推動黨員干部從“要我干”變為“我要干”。
“辦事效能賦分機制的推行,極大提升了黨員干部的積極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民豐村黨支部書記潘根友介紹,通過量化評價指標,明確崗位職責,將工作實績與個人榮譽、利益緊密掛鉤,激勵黨員干部勇挑重擔、服務群眾。
網格員吹響“集結號”,黨員干部立即上門解難題。如今,“3+7”限時辦結制成為民豐村的金名片。3天出方案,7天解問題,道路修繕、飲水安全等民生事項件件落實。村民紛紛表示:“干部主動上門服務,讓我們倍感溫暖。”
從賦分考核到限時辦結,民豐村用制度創新激活了基層治理動能,讓轉作風的實效真正惠及群眾。
育民風,文明鄉風滋養治理根基
“今年5月,我家老張參加了環境整治志愿隊,這個季度‘好家風指數’又加了15分。”在金華市浦江縣虞宅鄉虞宅村,村民們正圍著第二季度的“好家風指數”公示欄熱烈討論,村民張阿姨指著公示欄上的紅榜,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近年來,浦江縣創新推出“好家風指數”評價體系,將抽象的家風建設轉化為可量化、可操作的治理抓手。該體系以“遵規守紀、鄰里和睦、環境整潔、家庭和諧、誠信致富”五項核心指標為基礎,動態配套“N”項靈活加減分項,通過“聯系黨員打分、家風評議團討論、村務聯席會審核、鎮黨委審定”四步程序,最終以“紅黃榜”形式公示結果,這種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評價方式,讓文明家風建設真正落到了實處。
為增強制度吸引力,浦江縣建立了完善的激勵機制,“好家風指數”領先的家庭,在宅基地審批、信貸支持、評優評先等方面享有優先權,獲評文明家庭的可申請最高60萬元的“好家風信用貸”,積分還能在指定超市兌換生活用品。“現在村民們都鉚著勁爭上紅榜,連我家孩子都知道要維護家庭榮譽。”村民李大叔笑著說。
虞宅村黨支部書記虞真林深有感觸:“推行‘好家風指數’后,村里矛盾糾紛明顯減少,遇到問題大家各退一步也成了常態。”
如今在浦江,一個個“小家”的好家風正匯聚成“大家”的好民風,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力量。這種以家風帶民風、以民風促治理的創新實踐,生動詮釋了“文明鄉風滋養治理根基”的深刻內涵。
樹新風,社會協同拓展治理半徑
“陳大爺,您的菜到啦!”每周一清晨,快遞員余金燃總會準時出現在獨居老人陳大爺家門口。作為婺城區“小巷騎兵”的志愿者,他堅持利用送單間隙為老人采買蔬菜、打掃衛生,這項暖心服務已成為他風雨無阻的“特別訂單”。
今年以來,金華市委社會工作部以“樹八婺新風、建善治金華”基層治理工作為契機,著力探索新就業群體“雙向關愛、互相奔赴”的治理路徑,嚴格落實黨建引領新就業群體權益保障20條舉措,在做好服務的前提下,以擔任兼職網格員、社區兼職委員、行業監督員等形式,引導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如今,“騎”樂融融議事團、“紅色小達”、“小巷騎兵”遍布八婺大地。
“愛心驛站讓我們有了歸屬感,回饋社區是自然而然的事。”余金燃的樸實話語,道出了“服務——反哺”良性循環的真諦。同步推進的行業新風建設——針對惡性競爭發布的行業倡議書,既規范了市場秩序,更培育了“競合共贏”的生態理念。
當“小巷騎兵”的車輪丈量出基層治理的溫情半徑,當行業公約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社會共識,金華正以多方共治的實踐詮釋:新風尚不僅是文明標尺,更是激活治理末梢的“金鑰匙”。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