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聚焦基層減負主題,面對標牌“拆了掛、掛了拆”積弊,秉持“減負不減責、瘦身更健身”的改革理念,以數字化轉型為突破口,在推廣村(社區)“4+2+1”(4塊外部掛牌、2塊外部標識牌,1塊內部功能室導引牌)掛牌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摘牌減負“碼上辦”模式,推動基層從“掛牌展示場”回歸“服務主戰場”,開辟出一條減負增效基層治理之路。
設置二維碼,讓牌子摘得下
袁州區創新機制,在痛點、堵點上著力,破解思想藩籬,推動標牌下墻。
探索試點,讓部門助推摘牌。堅持創新思維,以數字化改革破解掛牌亂象,袁州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摘牌減負“碼上辦”二維碼,確定試點村、試點鄉鎮,邊試點邊統籌邊總結。
建立“摘牌免考”機制,讓鄉鎮敢摘牌。袁州區探索“留、清、替”工作辦法,分類施治。留:保留村(社區)黨組織、村(居)民委員會、村(居)務監督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4塊外部掛牌和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2塊外部標識牌。清:繪制村(社區)綜合服務大樓平面圖,在圖上標注各辦公室功能,形成功能室導引牌。同步清除平面圖對應實體辦公室的功能牌,替換成數字門牌。替:開發“碼上辦”標牌功能室,將組織架構、機制、流程圖等其他標牌一律納入“碼上辦”管理,取消實體掛牌。通過“清”和“替”,剪斷標牌與考核的鏈接,轉變“事事要有牌、件件要有標”的觀念。
建立宣傳推廣機制,讓基層愿摘牌。針對推行初期部分鄉鎮(街道)、村(社區)存在的“不愿摘”“再等等”等情況,深入基層座談交流,向基層干部算算三筆賬,即算清“經濟賬”,可為村(社區)節約每年標牌制作的開銷;算好“效率賬”,可為基層干部減少諸如掛牌、上報臺賬等事務性工作;算出“口碑賬”,群眾可通過“碼上辦”平臺了解政策、實現監督、反饋訴求、解決問題,讓群眾感知村(社區)的暖心服務,打消基層摘牌的顧慮。
完善“碼上辦”,讓服務提上來
袁州區從群眾需求出發,在群眾服務上落地,最大程度開發“碼上辦”功能,提升服務質效。
瞄準減負靶向,搭建“碼上”管理平臺。袁州區為每個村(社區)開發設計“碼上標牌功能室”,以圖片形式展示制度牌內容、標牌名稱等,場景化再現實體標牌,將原本掛在辦公樓墻面的功能牌、制度牌等線下實體標牌移至線上,后期只需登錄“二維碼”,便可依規一鍵新增或修改標牌內容,這一舉措不僅投入少、花費低、見效快,而且可以實現掛牌“碼上瘦身”。
瞄準賦能靶向,拓展“碼上”服務功能。從群眾需求出發,在碼上標牌功能室基礎之上增加便民服務主要代辦事項、不應出具證明事項、惠民政策宣傳欄、意見反饋等多個服務模塊。群眾只需掃描二維碼,即可清晰了解相關政策、辦事流程、責任人、聯系電話,實現了在家就能知曉有事“怎么辦、找誰辦”,極大方便了群眾辦事。
瞄準增效靶向,完善“碼上”聯動機制。村(社區)通過“碼上辦―意見反饋模塊”收集群眾意見訴求后,及時對意見建議進行分類并建立臺賬。對群眾反映的一般性問題做到“接訴即辦”,對群眾反饋合理的建議及時采納并完善服務。對群眾反映的鄉鎮(街道)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探索建立“碼上辦”與吹哨(接訴即辦)聯動工作機制,適時啟動吹哨,整合部門資源,推動力量下沉,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動問題快速高效解決。
建長效機制,讓牌子不反彈
袁州區為防止“掛牌亂象”反彈,建立“制度+督導+監督”三位一體的常態化機制。
完善標牌設置審批標準。出臺《宜春市袁州區關于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建立標牌設置“三統一”標準(統一目錄、統一規格、統一流程),除省委明確要求“4+2+1”標牌外,嚴格實行新增掛牌準入審批機制,從制度源頭上扎緊形式主義藩籬。
建立定期督導機制。定期以“四不兩直”方式到各鄉鎮(街道)進行督導,建立督導臺賬,發現問題及時下發問題整改函。模式運行以來,除室外懸掛“4+2”標牌外,未新增一塊標牌,實現設施內部制度性標牌清零。
完善多方共治監督網絡。線上開通“隨手拍”監督端口,線下設立基層觀測點,形成“群眾掃碼監督―干部實時反饋―減負辦專項督查”的立體監管體系。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