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政策執行的“最后一公里”。江西省委社會工作部組建以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重要論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改革為抓手,建機制、抓統籌、促落實,扎實做好為基層減負賦能增效各項工作,推動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規范明晰基層權責
理順基層權責體系。將規范明晰基層權責納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改革和破解“小馬拉大車”問題重點任務,推動建立健全村(社區)依法履職工作事務、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工作機制牌子、不應出具證明事項4個指導目錄,推動各地結合實際,分級分類編制,做到簡明扼要、務實管用。
嚴格事項準入制度。嚴格落實中辦、國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明確未經省委、省政府批準,不得要求村級組織設立各類領導小組、委員會、工作站、協會等工作機構并掛牌、配備力量。對確需新增納入村(社區)的工作事務、機制牌子等事項,由主辦單位提出,省委社會工作部梳理初審,提交省委、省政府批準。
著力推動摘牌減負
持續規范村(社區)掛牌。以清理目錄外“濫掛牌”為重點,推動各地共清理目錄外村級組織工作事務1101項,精簡整合工作機制1583項,清理掛牌43948塊、上墻制度和宣傳牌50463塊,規范不應出具的證明事項1719項,基層干部群眾獲得感明顯提升。鞏固“濫掛牌”問題整治成果,在村(社區)“4+2”外部掛牌基礎上,整合14塊內部功能室掛牌,設置1個集約式內部功能室導引牌,導引牌用圖片展示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內部結構、功能室布局,全面清理內部功能室掛牌,形成“4+2+1”掛牌模式。
優化村(社區)功能布局。全面清理不直接面向群眾的部門工作職責、工作制度、工作機制等上墻宣傳展示牌,適當保留黨建引領、理論宣傳、服務群眾、社區文化等方面內容,著力把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打造成為黨建陣地、宣傳陣地、文化陣地、協商陣地、服務陣地。豐富展示方式,將功能室布局和工作制度、政策宣傳、辦事指南等內容,利用二維碼、活頁手冊、顯示屏做到一碼展示、一冊展示、一屏展示,滿足群眾需求。
提升村級組織服務效能。樹立“減牌子不減服務”的理念,推動部門資源和力量下沉村(社區),用好功能室經常性開展服務群眾的活動。突出村(社區)服務屬性,發揮村級組織陣地作用,加大服務供給,充分整合政府、市場、社會資源,提升黨群服務中心使用效率。搭建村(社區)供需對接平臺,引導社會組織、志愿服務和社會工作專業人員以社區為主陣地,提供多元服務、特色服務、品牌服務。
持續壯大基層力量
強化隊伍配備。按照各地城鎮常住人口數據,由設區市或縣級實行總量控制,制定配備計劃,加大社區工作者配備,全省共配備社區工作者5.28萬人,較2023年底增加近萬人,總體實現“每萬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18人”的目標。嚴把身份關口,嚴格社區工作者準入條件,推動各地優化結構,按照配置標準和條件配齊配強。
強化規范管理。抓好教育培訓,建立省級示范培訓、市級重點培訓、縣級骨干培訓、鄉鎮(街道)全員培訓的分級培訓制度,省級每年舉辦社區工作者示范培訓,通過“現場+視頻”方式,實現省級層面對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全覆蓋。全面推行“導師幫帶制”,幫助社區工作者提升基層治理、群眾工作等方面的本領和能力。組織清理違規借調社區工作者766人,實現“應退盡退”,100個縣(市、區)全面制定規范借調制度。規范考核管理,推動市級層面出臺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縣級層面制定社區工作者年度考核指導方案,進一步提升規范化水平。
強化激勵保障。推動全省統一設置“三崗十八級”崗位等級序列和薪酬保障體系,崗位等級實現省內互認,薪酬建立動態增長機制,所有社區工作者全部落實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待遇。暢通社區工作者上升渠道,加大從優秀社區工作者中選拔鄉鎮(街道)領導班子成員、選聘事業編制干部的力度,激發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熱情。提升社區工作者職業榮譽感,2024年推薦3549名社區工作者為“兩代表一委員”,推薦3名城鄉社區工作者獲得2025年全國勞動模范榮譽,進一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社區工作者隊伍。
優化網格管理服務
優化網格設置。明確網格劃分標準,指導各地科學劃分城鄉網格,做到規模適度、界限清晰、無縫覆蓋、便于服務管理。落實“多格合一”要求,科學整合條線部門設置的網格。
加強網格員管理。按照“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若干名兼職網格員”模式,推動各地配備網格員隊伍。加強網格員管理和待遇保障,推動城市社區專職網格員納入社區工作者隊伍管理,納入“三崗十八級”崗位等級序列和薪酬保障體系。發揮專職網格員宣傳員、巡查員、信息員、調解員、服務員的作用,讓網格員重點聚焦在發現問題上,不替代有關行政部門承擔監督管理責任,切實發揮好“探頭”“哨兵”作用。
規范網格運行。推動100個縣(市、區)全面建立網格事項清單、網格員職責清單和準入退出機制,網格運行有章可循。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完善協調響應評價機制。推動100個縣(市、區)全部建立由社會工作部牽頭的鄉鎮(街道)“吹哨報到”、協調響應評價機制,由縣級黨委社會工作部門牽頭負責,對鄉鎮(街道)自身無力解決的問題,協調督促相關部門辦理;由鄉鎮(街道)對相關部門辦理情況進行評價,縣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反饋評價結果,作為考核相關部門的重要依據,鄉鎮(街道)“吹不響哨”、部門“不應哨”等問題得到有效破解。
學用黨建引領接訴即辦經驗。積極學習北京黨建引領接訴即辦經驗,會同相關部門推動建設江西省企業群眾訴求統一受理平臺,指導各地健全工作機制,主動收集群眾訴求,自上而下分辦、督辦,提高群眾訴求解決質效。新余市建立“吹哨報到、接訴即辦”工作機制,研究開發“物鄰通+贛政通”流轉平臺,向上對接市級,向下延伸至網格,實現“一條熱線接訴求”;景德鎮市建立“景快辦―接訴即辦”平臺,整合各類群眾訴求反映平臺數據,實現“群眾訴求一個口子進、數據多個平臺共享”。
構建群眾訴求解決工作閉環。依托鄉鎮(街道)“吹哨報到”、協調響應評價機制和接訴即辦工作體系,形成“未訴先辦―接訴即辦―吹哨報到―響應評價”工作閉環,推動群眾訴求分級解決、高效辦理。同時,做好風險防范,針對群眾需求,用好政府、社會組織、專業社工等力量,做好關心關愛、心理疏導等服務,進一步提高群眾認可度和滿意度。
(江西省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