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裕翔街道倉豐路社區,一幅跨越年齡的溫暖圖景徐徐展開,在社區獨居老人家中,大學生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在社區黨員活動室,銀發宣講員聲情并茂地講述紅色故事;在社區兒童益智活動室,青年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制作手工……作為倉豐路社區打造的“青銀同行·社區共益”志愿服務品牌,正以“代際共融”的創新模式,描繪基層治理的溫馨畫卷。
自2024年4月品牌創立以來,河北科技大學青年志愿者與社區退休黨員、熱心居民組成“青銀搭檔”,累計2000余人次參與志愿服務,探索出雙向賦能的志愿服務新路徑。
青銀攜手:雙向賦能,開啟社區服務新路徑
“閨女,在微信視頻通話中怎么保存視頻?”在倉豐路社區每月一次的“銀齡學堂”上,河北科技大學服裝與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羅雅瓊總是被老人圍得水泄不通。她的筆記詳細記錄著老年群體的特殊需求:字體要調至最大,操作步驟盡量不超過三步,且每步都要配有示意圖……她還擔任社區老黨員殷俊河“紅色口述史”項目的文字整理員。“殷爺爺教我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解紅色故事,這份傳承特別珍貴。”羅雅瓊感慨道。
獨居老人李桂領與大學生志愿者呂慧欣的故事同樣溫情滿滿。每周上門的智能手機教學,讓73歲的呂慧欣不僅學會了與孫子視頻通話、在線觀看戲曲,更收獲了如親孫女般的陪伴。“小呂教會我用智能手機,我也把挑菜竅門、鄰里相處之道分享給她。”李桂領笑著說。這種知識與經驗的雙向傳遞,通過“智能助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6大服務模塊,實現青年技術優勢與長者生活智慧的互補。退休黨員周淑萍形象地比喻:“就像電路正負極,接通才能發光。”
技術驅動:精準對接,升級社區互助服務
針對傳統志愿服務“大水漫灌”的痛點,倉豐路社區創新建立“三色需求檔案+專業資源庫”,構建“居民點單——社區派單——青銀接單”的精準服務模式,推動資源與需求高效對接。獨居老人劉占鳳對此深有感觸:“小張醫生每周上門測血糖,我再也不用擠公交跑醫院了。”這位由“精準志愿服務派單系統”匹配的醫護志愿者,正是社區整合裕翔衛生服務中心資源的成果。
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面“服務供需對接示意圖”格外醒目。綠、紅、黃三色貼紙分別標注不同服務類別:綠色代表青年志愿者的技術支持,紅色聚焦“銀齡黨員”的經驗分享,黃色實時更新居民需求。社區黨總支書記石澤涵介紹:“如今的志愿服務告別‘單向輸出’,僅‘青銀聯合巡察組’就已解決飛線充電、綠化缺失等47項社區治理難題。”轄區平安醫院組建的“健康護航隊”開展8次聯合義診,老黨員張占勇在分享健康知識時,年輕醫護認真記錄的場景,成為代際協作的生動縮影。
校社聯動:專業融入,注入治理持久活力
“從單純的服務執行者,到活動策劃者,志愿服務讓我得到了全方位鍛煉。在生活垃圾分類進社區活動中,我們把傳統發傳單改為互動游戲。我帶領志愿服務團隊設計‘環保大富翁’闖關游戲,不僅發揮專業特長繪制卡通道具,還協調社區提供場地支持。”羅雅瓊分享道,“進社區開展活動時,看到老人和孩子們通過游戲主動學習科普知識,我真切感受到開展志愿服務的溫暖與責任。”從最初為積累社會實踐而報名,到如今深刻理解奉獻的意義,這段經歷讓羅雅瓊和同學們實現了超出預期的成長。
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動能,成為“青銀同行”的鮮明特色。把時裝課程轉化為生活美學理念,用專業知識賦能志愿服務效能。服裝與服裝設計專業的志愿者發現,不少退休阿姨對手工制作興趣濃厚卻缺乏系統指導,于是結合專業知識開設舊衣改造課堂,教授基礎剪裁與色彩搭配技巧,讓社區老年人從“舊衣囤積者”變成“生活藝術家”。當專業知識褪去學術外衣,融入創意與溫度的志愿服務,正勾勒出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新圖景。
河北科技大學將該志愿服務納入社會實踐學分體系,吸引更多專業力量參與。目前,紡織品檢測、服裝鑒賞與設計等課程內容正逐步轉化為社區科普資源。指導教師王鑫表示:“我們將推出更多兼具專業性與實用性的特色活動。”
此外,石家莊市委社會工作部持續深化“石志興石”志愿服務品牌建設,推進志愿服務向標準化、品牌化、項目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青銀同行”志愿服務品牌搭建起一座跨越代際的橋梁。這種溫暖的雙向奔赴,不僅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更彰顯了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溫情,為社會治理注入持久活力。
(作者系中共石家莊市裕華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