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委社會工作部堅持“服務民生、凝聚人心”理念,通過系統性、創新性志愿服務,構建起覆蓋多群體與多領域的服務體系,成為推動城市文明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服務機制、重點領域、創新實踐等方面,推動朔州志愿服務工作有特色有成效。
構建四聯機制,織密志愿服務網絡
朔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以“黨建引領+社會協同”為核心,構建全域志愿服務網絡。通過整合社區(村)、社會組織及志愿者資源,創新推出“組織聯建、活動聯辦、資源聯享、服務聯動”的四聯工作機制。聯合市紅十字會、市郵政管理局及相關企業等多方力量,開展“博愛送萬家”“暖‘新’關愛”等品牌活動,為快遞員、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提供健康關懷與物資保障。
在志愿服務專業化建設方面,注重“引才育才”雙輪驅動,通過“培訓+實踐”模式提升志愿者技能。例如,藍天救援隊、天龍救援隊等組織開展“護學崗”,教授應急救援技能,累計培訓師生1萬余人次,切實筑牢校園安全防線;啟動“為夢想護航”中高考志愿活動,為逐夢路上的少年們注入滿滿正能量。
聚焦重點群體,精準施策傳遞溫暖
關愛新就業群體,彰顯城市溫度。針對快遞員、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朔州市委社會工作部聯合企業、社會組織開展專項關懷行動。例如,為物流從業人員發放應急藥品,聯合餐飲商家設立“愛心早餐點”,為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早餐。此外,建立困難黨員職工幫扶機制,走訪慰問17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員,切實增強其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
守護未成年人成長,從物質幫扶到心靈守護。以“護苗成長”未成年人綜合服務項目為抓手,朔州市委社會工作部聯合社會組織為困境兒童提供全鏈條幫扶。社會工作者趙樹峰發起的“一米空間”計劃,不僅改善兒童學習環境,還開設系列公益課程。通過“愛心媽媽”情感陪伴、設立助學激勵金等舉措,幫助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返校園。依托壹基金兒童服務站,開展親子閱讀、防震減災、防溺水等安全教育活動,覆蓋4所小學,有效提升兒童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助殘就業幫扶,激發內生動力。堅持“授人以漁”理念,通過技能培訓與就業孵化,助力殘疾人實現自立自強。山陰縣眾福緣合作社為殘疾婦女提供手工編織崗位,平魯區聯合職業院校開展烘焙、手機維修等技能培訓。眾多殘疾人通過培訓掌握一技之長,成功創業就業,部分優秀代表還獲評縣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創新服務模式,拓展志愿實踐內涵
環境整治與文明共建。組織社區力量聯合志愿者開展“垃圾清理”專項行動,聚焦背街小巷等衛生死角。懷仁市云西街道云州西街社區通過“機械作業+人工清理”相組合的方式,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同步開展環保知識宣傳,引導市民參與家園共建,營造“人人愛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安全教育與應急能力提升。聯合專業救援隊伍進校園,開展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復蘇等實操培訓,增強師生自救互救能力。在上下學高峰時段,組織藍天救援隊隊員協助疏導學校周邊交通,織密校園安全網。
數字賦能精準服務。探索“志愿服務+數字技術”的融合路徑,建立民情檔案數據庫,搭建線上需求收集平臺,通過微信群、小程序等渠道,實時響應群眾訴求,實現“需求即時發現、服務快速到位”,讓志愿服務更有精度、更有溫度。
凝聚社會合力,打造志愿服務品牌
朔州市委社會工作部的志愿服務工作成效顯著,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可持續性的品牌項目。“護苗成長”未成年人綜合服務項目入選“全國女性社會組織特色項目”,朔州市社會工作協會連續三年獲評朔州市“最美青年志愿組織”。通過“以購代捐”“公益崗位”等創新模式,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形成“人人可為、人人愿為”的志愿服務生態。
朔州市委社會工作部以民生需求為導向,通過機制創新、資源整合和精準服務,將志愿服務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從幫扶困難群體到參與基層治理,從解決民生訴求到弘揚文明新風,為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朔州經驗”。隨著“四聯機制”持續深化和數字化賦能升級,朔州志愿服務必將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人文動能。
(作者單位:山西省朔州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田宇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