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邊疆民族地區治理,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切實維護民族團結、邊疆穩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三村鄉地處三州市接邊地帶,曾因跨域治理難題導致矛盾糾紛多發。近年來,紅河縣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聚焦“黨建引領、機制創新、協同共治”,實施“三強固本、三建提效、三聯聚能”系統性工程,實現三村鄉矛盾糾紛化解率95.6%、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2.8%、民族團結示范創建全覆蓋的治理躍升,為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本。
三強固本,筑牢接邊治理“壓艙石”。強組織堡壘,鍛造治理“主心骨”。三村鄉開展黨支部“擴先提中治軟”專項行動,推動全鄉57個黨支部完成達標創建“回頭看”。深化“三話六學”實踐活動,發動1500余名黨員群眾組建了49支志愿服務隊,開展治安巡邏、矛盾調解400余次。強區域聯動,構建協同“共同體”。三村鄉與接邊2個鄉鎮6個村委會簽訂《友好共建協議》,建立“信息互通、矛盾聯調、治安聯防”機制,協同落實平安建設、產業發展等5類51項任務。接邊地區矛盾糾紛發生率同比下降45%。強友好共建,繪就發展“同心圓”。三村鄉聯合開展哈尼長街宴、彝漢雙語普法等活動12場,創建民族團結示范村6個,推動解決接邊地區民生問題12項。
三建提效,織密基層治理“防護網”。建實網格體系,打通治理“末梢神經”。三村鄉推行“十戶一格、五網一體、三級聯調”的“1053”網格模式,落實重點戶“月訪”、一般戶“季訪”制度。創新選聘26名法治副村主任,建立“網格發現―村級研判―鄉級處置”的閉環機制,累計解決土地糾紛、鄰里矛盾等社情民意120件,實現矛盾糾紛從“被動響應”到“主動發現”的根本性轉變。健全調處機制,擰緊風險“安全閥”。建立“紅(高風險)、黃(中風險)、綠(低風險)”三級矛盾評估體系,在每月的5日、8日、11日由村黨支部、村黨總支、鄉黨委逐級進行分析研判,抓好預防“前端”工作。建強處置制度,守住矛盾“警戒線”。對26個爭議村組嚴格執行“三個不準”(不準越界施工、不準單方裁決、不準激化沖突),落實“三個立即”響應機制(立即到點調處、立即上報信息、立即聯動處置),實現接邊沖突“零升級”。修訂《接邊地區聯合治理章程》等制度7項,將跨域協作納入村級考核。
三聯聚能,激活多方共治“動力源”。聯管事務,共筑自治“主陣地”。修訂各村村規民約,規范“四議兩公開”流程,召開村民議事會68場,決策民生項目23個,村民參與率超85%。將“三強三建三聯”納入鄉村干部考核,表彰先進典型12人。聯調矛盾,打造解紛“終點站”。落實主要領導接訪、班子成員值訪、站所辦訪、干部下訪的“四訪”制度,通過一站式調解平臺化解矛盾65起,調解成功率95.6%。整合司法所、“法律明白人”等力量組建7支調解隊,開展“雙語調解”“火塘調解”,跨域復雜糾紛化解周期縮短至7天內。聯育新風,培育文明“新風尚”。組織6支普法隊開展“法律進村寨”活動,發放雙語普法手冊2000份。評選“感動紅河”道德模范先進典型23人,創建文明家庭120戶,推動鄉風文明評議優良率提升至90%。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