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這片被稱作“世界屋脊的屋脊”的廣袤高原上,噶爾縣獅泉河鎮塔杰社區黨支部書記次仁加布的名字,如同一面旗幟,在凜冽的寒風中傳遞著堅韌與溫暖。他的人生軌跡,交織著殘疾身軀所承受的沉重磨礪與軍人淬煉的鋼鐵意志,在黨旗的指引下,他用不屈的信念在雪域邊陲刻下一道道閃亮印記。
軍旅淬火:昆侖山風雪鑄就忠魂
1987年,年輕的次仁加布懷揣著對戎裝的向往與報國的赤誠,主動參軍入伍,奔赴阿里地區某邊防連。在那片被高原風雪常年包裹的國土邊緣,氧氣稀薄,環境極為艱苦。然而,正是這嚴酷的邊關,成為他鍛造精神的熔爐。巡邏在國境線上,每一寸跋涉都錘煉著他鋼鐵般的意志,每一次風雪的洗禮,都在他年輕的心田深深埋下一顆種子——一顆名為“為人民服務”的種子。
邊關的歲月,成了次仁加布生命中最為滾燙的記憶。然而,命運的考驗猝不及防。1990年7月,他在執行某任務時,由于發生意外情況,導致操作失誤,使雷管轟然引爆。巨大的沖擊波瞬間奪去了次仁加布左手的三根手指,他的右耳也因劇烈震動造成神經性耳聾,喧囂的世界在他耳畔驟然沉寂。面對這無聲的劇變,一度深陷命運的泥潭的他,慢慢接受了自己殘缺的肢體,憑著軍人的鋼鐵意志挺了過來。
烈火涅槃:無聲世界里的生命逆行
1992年5月,次仁加布光榮退役,回到了家鄉。一天,在阿里地區札達縣曲松鄉小學附近,一場因液化氣罐泄漏引發的火災瞬間吞噬了一處宿舍。現場濃煙滾滾,火焰肆虐,屋內傳出呼救聲。面對熊熊烈焰,次仁加布沒有絲毫猶豫。他義無反顧地沖入火海,在灼人的熱浪和嗆人的濃煙中奮力搜救。一個、兩個……最終,5名學生和1名教師被他成功救出,脫離了險境。然而,他的右手因皮膚組織被嚴重灼傷,從此留下了永久的印記。
身體的痛楚,令次仁加布再度陷入迷茫。就在此時,來自阿里地區殘聯的關懷宛如一束溫暖的光,穿透了他心中的陰霾。此后的歲月里,殘聯的工作人員不僅為他送來了急需的生活物資,更帶來了真摯的問候與貼心的關懷。那些溫暖的話語如同高原上遲來的春風,吹散了他心頭的愁云,在精神上給予了他莫大的慰藉與鼓舞。這份不離不棄的溫暖,重新點燃了他的生命之火,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
扎根凍土:殘缺雙手托起共富夢想
身體的重創并未磨滅次仁加布的斗志,2006年,帶著黨組織的信任與群眾的期盼,他擔任了獅泉河鎮森格社區居委會主任。雖然左手僅存的幾根手指活動受限,右手更是布滿灼傷的痕跡,但他依舊每天堅持勞作在蔬菜大棚的凍土上,用殘缺的雙手一遍遍摸索和實踐。他鉆研種植技術,在一次次失敗中積累經驗。嚴寒凍傷了他的手指,卻無法熄滅他心中那團渴望改變命運的火焰。
為了使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2015年,次仁加布前往山南、林芝開展調研。調研過程中,他敏銳地捕捉到發展藏香雞、藏香豬養殖產業的巨大潛力。看準時機后,他果斷引進了50多頭豬仔和400多只雞苗。汗水澆灌的土地終有回響,憑著這股韌勁和持續的學習鉆研,他的種植養殖事業逐步走上正軌。更為可貴的是,他從未忘記與自己有著相似困境的“兄弟姐妹”。他積極運用自己積累的經驗和資源,主動幫助多名殘疾人解決了就業難題,通過手把手傳授技藝,帶領他們一同走上增收之路。群眾由衷地稱贊他為“致富帶頭人”。面對群眾的稱贊,他謙遜而堅定地表示:“群眾對我這樣的肯定,對我來說,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份責任,正是讓更多人共享發展成果的初心。
薪火相傳:高原深處的政策“播種者”
2022年,次仁加布被聘為自治區農牧民宣講員。他深知,將黨的創新理論和富民政策準確、生動地傳遞到雪域高原的每一個角落,意義十分重大。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他不辭辛勞,以阿里地區為原點,足跡踏向日喀則、拉薩、那曲等更廣袤的地域。高原路險,氣候惡劣,但沒有什么能夠阻擋這位老兵宣講的腳步。他克服身體的不便,深入牧區草場、農家院落,用最貼近農牧民的語言,講述國家的惠農政策。截至目前,次仁加布已累計宣講300余場,聽眾超過5萬人次,其中殘疾人占比達10%。
當看到許多農牧民群眾因自己的宣講而對黨的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時,次仁加布的眼中閃爍出對實現群眾美好生活愿望的信心。他深知,自己傳遞的不僅是黨的政策的聲音,更是希望的星火。他留下誓言,未來將繼續堅守在這條特殊的“戰線”上,讓黨的聲音響徹高原的每一片土地。
從昆侖山麓的戍邊戰士,到火海中的無畏勇士;從身陷殘疾陰霾的受助者,到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領路人;從社區工作的實干者,到黨的聲音的忠實傳播者——次仁加布用他不屈的脊梁和燃燒的信念,在雪域高原書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生命壯歌。雖然身體的傷殘影響了行動,他卻依舊懷著那顆滾燙的、為人民跳動的心。他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一名退役軍人的赤膽忠誠、一位殘障人士的自強不息,在“世界屋脊”上樹起了一面永不褪色、永遠高高飄揚的紅色旗幟,用忠誠、擔當與大愛,在雪域高原播撒更多希望與力量的種子。
(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委員會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