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志愿服務的重要論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將傳承紅色基因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構建“黨建紅+志愿紅”雙引擎驅動的基層治理新模式。通過強化黨建引領、制度化設計、品牌化運作,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新路徑。
強化黨建引領,釋放多元協同共治效能
織密組織體系,夯實網格基礎。中江縣聯合縣委組織部深化拓展“黨員雙報到、服務雙認領”機制,推動全縣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等2000余名黨員力量下沉、融入網格,構建起縣、鄉(xiāng)、村(社區(qū))三級志愿服務組織網絡??h司法局、縣人社局等部門黨組織率先垂范,聯動開展“百場服務進村社”行動,有效回應并解決社區(qū)環(huán)境治理、政策咨詢等民生訴求1200余件,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軸心”作用更加凸顯。
整合多方資源,凝聚服務合力。探索建立“財政支持+社會捐贈+義賣籌款”等多元化籌款方式的社區(qū)慈善基金。凱江鎮(zhèn)玄武社區(qū)以此模式成功募集資金4萬余元,高效整合黨員先鋒、專業(yè)社工、新就業(yè)群體等力量組建復合型志愿服務隊,精準高效解決群眾各類急難愁盼事項800余件,展現了在黨建引領下資源整合的強大效能。
紅色引擎強服務,精準惠民暖人心。指導志愿服務類組織黨組織建設實現全覆蓋,有效提升社會組織的專業(yè)服務能力與服務精準度。春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服務殘疾人家庭時,創(chuàng)新采取“支部聯建+黨員結隊”的模式,組織黨員與殘障家庭建立長期聯系,協助解決他們的實際生活困難。守志家庭教育促進中心充分發(fā)揮退休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組織退休高級教師、退休心理學專家等黨員骨干開設“父母課堂”,有效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構建更加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
激發(fā)志愿活力,奉獻友愛薪火傳揚
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中江縣依托黃繼光紀念館、黃繼光故居、文家橋紅色村史館等紅色資源,運用紅色故事小課堂、流動紀念館等形式,因地制宜、結合實際,通過進學校、進醫(yī)院、進社區(qū),以紅色文化激活紅色基因。
培育“紅領巾”講解員,講好英雄故事。為積極傳承紅色文化,扎實開展青少年紅色教育,充分依托黃繼光紀念館,整合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防教育基地、中江博物館等紅色資源,全力推動“紅色基因代代傳”紅領巾講解員培育行動。截至目前,已有百余名兒童志愿者利用周末、寒暑假等課余時間,穿梭于紀念館的各個展廳,用稚嫩而充滿力量的童音,向游客講述黃繼光的感人事跡和偉大精神,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代代相傳。
開展時代互動,升華志愿精神。全縣開展“與英雄對話”“跨代紅歌會”等沉浸式教育活動,組織青年志愿者與革命前輩、黃繼光后人開展對話交流60余場,將黃繼光“不怕困難、敢于勝利”的英雄精神,轉化為新時代志愿者“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價值追求,成功培育“繼光先鋒”等特色志愿服務骨干力量200余名。
筑牢制度根基,激發(fā)治理內生動力
優(yōu)化培育體系,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縣委社會工作部圍繞志愿服務全流程,常態(tài)化開設“志愿服務大講堂”“志愿服務倫理探析”等6大類培訓課程,覆蓋需求調研到效果評估各環(huán)節(jié)。系統(tǒng)化提升志愿者專業(yè)素養(yǎng),累計培育星級志愿者1000余名。
健全激勵機制,厚植奉獻沃土。在全縣創(chuàng)新推行志愿服務積分兌換管理制度,并與入黨入團推薦、評先評優(yōu)等激勵措施相掛鉤,有效激發(fā)了廣大黨員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機制運行以來,已擇優(yōu)推薦3名志愿者入黨,1人獲評“四川最美志愿者”。
強化監(jiān)測評估,倒逼服務增效。為了提升志愿服務質量,中江縣建立了以活動頻次、服務覆蓋、群眾滿意度等為核心指標的動態(tài)監(jiān)測與評估機制。通過數據分析,對6項效能偏低的服務進行預警整改,推動志愿服務項目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實現迭代升級和質量提升。
精準服務惠民,打造特色品牌矩陣
數據賦能需求感知,實現精準匹配。依托智慧社區(qū)平臺和網格化管理體系,融合網格員入戶走訪、部門數據共享、縣級聯席研判等多元信息渠道,構建起“線上+線下”全覆蓋的需求感知網絡。創(chuàng)新建立“三圈層”(緊急圈、專業(yè)圈、共性圈)需求分級響應機制,實現緊急訴求即時介入、專業(yè)需求專崗對接、共性問題聯合處置的閉環(huán)管理,年均精準識別、動態(tài)管理服務對象8700余人次,收集服務需求1.2萬余個,分類提供服務項目17個。
專業(yè)力量深度介入,提升服務質效。針對群眾反映集中的法律援助、農業(yè)技術、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組建“司法流動服務站”“農技田間課堂”“食安快檢先鋒隊”等15支專業(yè)化志愿服務隊伍。創(chuàng)新推出“你買我檢”互動式食品快檢、“政策宣講敲門入戶”、“庭院式”法律咨詢等接地氣、受群眾歡迎的服務模式,累計開展專項服務600余場次,直接惠及群眾超2萬人次,專業(yè)化水平顯著提升。
文化鑄魂品牌引領,彰顯中江特色。立足縣域實際和群眾需求,精心培育“繼光幫幫團”(服務到家)、“助殘暖心橋”(特殊關愛)、“科技助農”(鄉(xiāng)村振興)等十大具有辨識度和影響力的志愿服務品牌。其中,“科技助農”項目引入省級農技專家志愿者,精準對接農戶需求,帶動項目區(qū)農戶平均增產15%;“無障礙觀影”活動已服務殘疾人群體2800余人次。志愿服務從“碎片化活動”成功邁向“體系化品牌”,社會效應持續(xù)放大。
中江縣“黨建紅+志愿紅”雙引擎驅動基層治理實踐,是當地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演繹,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鮮活注腳。這一實踐有效織密了覆蓋全縣53個部門、30個鄉(xiāng)鎮(zhèn)、522個村(社區(qū))的協同治理網絡,激活了22.8萬名注冊志愿者的磅礴力量,構建起“需求感知―資源整合―精準供給―效能反饋”的基層治理現代化閉環(huán)體系。這不僅是中江縣域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積極探索,更印證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基層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證。
(作者單位: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金一 簽發(fā):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