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委社會工作部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在滿足群眾需求、引領文明實踐、維護和諧穩定等方面的作用,用志愿服務“小支點”撬動基層治理“大格局”,不斷推動全市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
志愿服務機制“細而實” 打通基層治理堵點
優化研判會商機制。新泰市切實發揮志愿服務聯席會議作用,定期組織宣傳、團委、婦聯、工會、民政等部門進行會商研判,明確分工職責,協調有序推進服務,形成了以黨委社會工作部門牽頭負責、各有關部門和群團組織履職盡責的工作格局。
建立矛盾調解機制。鼓勵村(社區)邀請志愿者骨干參與議事協商,網格員與志愿者共同開展矛盾糾紛調解,做到“小矛盾不出網格,大矛盾不出村(社區)”。今年以來,已成功化解群眾鄰里糾紛、物業糾紛、消防安全等各類問題42件,為基層治理貢獻志愿力量。
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在長安社區、清華園社區等10個社區開展試點,推廣積分超市等志愿服務積分管理兌換項目,鏈接社區、物業服務企業、轄區商戶等各方資源,做大做優“積分池”,將志愿服務受益人群延伸到志愿者本人,促進志愿服務“自我造血”與“內生循環”,不斷鞏固基層治理成果。“我們每一名社區志愿者都有一張積分管理卡片,根據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用品以及其他服務,這個制度太好了!用積分兌換來的不僅僅是一份小禮品,更是一種榮譽、一份自豪,是對我們志愿服務的認可。”清華園社區志愿者劉守菊說。
志愿服務隊伍“精而專” 充實基層治理力量
黨員隊伍引領“志愿紅”。全市嚴格落實黨員“雙報到”制度,組織8200余名黨員干部深入社區參與志愿服務。村(社區)“兩委”成員帶頭,發動50周歲以下、有一定服務能力的在村黨員,主動亮身份、作貢獻,有效帶動3.5萬名熱心群眾加入,激發全社會參與基層治理的熱情。“我今年87歲了,兒女都不在身邊。得知我的情況后,黨員志愿者潘英亭主動和我結成了對子。他一有時間就來看我,和我拉家常,幫我做些家務,解決了不少問題,真是太感謝他了。”李京蘭老人說。
多方參與共繪“同心圓”。發揮先進模范、“五老”人員、新就業群體的作用,組建群眾身邊的志愿服務隊伍,21.8萬名注冊登記志愿者服務時長達15.7萬小時,多層次、多維度參與基層治理志愿服務。
專業力量增添“新動能”。在41個社區開展“專業賦能 煥新成長”系列培訓,將單一、分散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與志愿服務人力資源有機結合,實現二者優勢資源共享,構建“專業社工帶領志愿者、志愿者協助專業社工”的融合發展模式。
志愿服務陣地“廣而優” 拓寬基層治理半徑
優化站點布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建設10個市級志愿服務工作陣地和986處鎮村志愿服務站點,通過組織共建、項目聯辦等形式,構建“15分鐘志愿服務圈”。
完善服務功能。鼓勵村(社區)積極探索“空間換服務”“資源換服務”的運營方式,吸納志愿服務組織入駐開展服務。“我們大洛溝社區緊挨著柴汶河,在夏天有許多孩子到河邊玩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但社區工作人員力量有限,社區‘兩委’研究之后,決定吸納好人公益志愿者協會入駐社區。現在每逢假期,協會都會設計符合青少年需求的志愿服務活動。孩子們的活動豐富起來了,自然就不去危險的地方玩了。”大洛溝社區工作者魯文華說。此外,141處志愿服務站點均配備了沙發桌椅、微波爐、飲水機、充電器、共享雨具、愛心藥箱等物品,為群眾提供多樣化、便捷化服務。
加強信息建設。統籌用好“志愿山東”“志愿匯”等信息平臺,配備專職管理員,規范項目發布、時長錄入、服務評價等工作,數字化賦能志愿服務融入基層治理。
志愿服務供給“小而美” 回應基層治理訴求
需求對接常態化。全市深化“菜單式”志愿服務模式,線上通過微信公眾號、村(社區)微信群等渠道,線下組織志愿者深入村(社區)開展入戶走訪,廣泛聽取關愛困難群體、環境衛生整治等建議359條,根據群眾需求提供精準服務。“我們在今年創新開展了‘公益大集進社區’活動,將社區作為志愿服務的主陣地,根據群眾需求招募志愿者進社區開展服務,真正實現了便民服務零距離。”新泰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市委“兩新”工委副書記楊振說。
項目供給多元化。結合重要節日節點,開展關愛困境兒童、幫扶孤寡老人等活動300余次,通過舉辦主題講座等方式開展移風易俗、防范非法集資志愿服務活動200余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服務方式個性化。開展“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憂、暖百家心”活動,組織志愿者結對聯系獨居老人790名、空巢老人502名、殘疾人298名、困境兒童206名等,有效回應基層治理“痛點”,助力志愿服務高質量供給。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