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新興領域推進黨建工作存在一些現實困境,需要從體系、機制和方法等方面破解難題。深入探尋新興領域黨建工作的內在機理、實踐難題與優化路徑,成為新時代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嶄新課題,對于推動我國新興領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凸顯新作為、激發新動力、凝聚新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加強新興領域黨建工作,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對基層組織建設的深刻洞察
新興領域黨建是黨中央立足時代發展大局作出的科學規劃,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對基層組織建設的深刻洞察。加強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是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加強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是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的內在要求。加強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是健全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的題中之義。只有不斷嚴密黨在新興領域的組織體系,才能不斷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將全面從嚴治黨真正落實到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方方面面。
加強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強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是錨定基層治理現代化方向,重塑組織網絡,創新服務機制,激活多方主體參與動能的內在要求。當前,新經濟組織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資本無序擴張、新社會組織參與公共事務邊界模糊、新就業群體權益保障不到位等現實問題,需要通過黨建工作,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指引,強化政治引領和組織管理,更好地滿足新興領域的多樣訴求,破解基層治理碎片化困境,有效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立體覆蓋的組織網絡,使分散的社會力量轉化為協同治理資源。
加強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是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加強新興領域黨建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將新興領域黨員群體在實踐中展現出來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轉化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優勢和創新勢能,從而助推產業智能化改造、要素高效化配置和核心技術攻關突破。同時,強化黨組織在新興領域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有助于引導新興領域組織和群體在充分發揮自身經濟優勢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政治保障。
新興領域量大面廣、開放性強、流動性高,給黨建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挑戰
新興領域是當前基層黨建較為薄弱的領域,呈現出組織覆蓋存在“空白地帶”、工作機制存在“雙重滯后”、作用發揮逐漸“效能弱化”等現實困境。
組織覆蓋存在“空白地帶”。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涵蓋的企業、區域、領域相當廣泛,新就業群體呈現出強分散、高流動、差異大、類型廣、規模小等特點,這些都使新興領域黨建工作面臨一定的組織覆蓋難度。這主要是由于新經濟組織受市場環境影響,呈現經營規模波動與短周期調整的特征,從而導致相關的黨建工作難以及時跟進。在新社會組織中,黨建工作的覆蓋面較窄、力量薄弱,黨員人數有待提升。
工作機制存在“雙重滯后”。新興領域黨建技術支撐機制有待完善,存在傳統黨建工作模式與新業態適配性不足的現實困境。新興領域黨建保障機制尚存在短板。從經費保障機制看,新興領域黨建工作在經費來源、使用規范和具體額度等方面沒有明確的依據和標準;從人才保障機制看,新興領域黨組織具有顯著的非體制化屬性,導致專職黨務干部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制約了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的提升;從制度保障機制看,新興領域黨組織在組織架構、運行機制、評估標準等領域尚未形成系統化的工作框架,特別是在工作規程設計、過程管理優化、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等方面,現行政策文件存在覆蓋不全、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作用發揮逐漸“效能弱化”。新興領域中的部分黨組織書記對黨建工作重視不足,存在以會議傳達、文件學習替代系統性思想政治建設的傾向,導致部分黨員職工對黨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較弱。同時,黨員教育管理與服務尚不到位。在教育管理方面,新興領域黨組織對非隸屬黨員缺乏制度性約束權限。與此同時,因戶籍地和居住地黨組織無法與流動黨員保持穩定聯系,導致教育管理網絡出現結構性斷點。在服務方面,部分新興領域黨組織無法提供新興領域黨員參與組織生活的載體和平臺,無法切實解決新興領域黨員群體所關心的升職、工資等重要關切,導致黨建引領作用發揮受限。
加強新興領域黨建工作的創新路徑
破解新興領域黨建工作的現實難題,需要完善“三維立體”的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構建“三位一體”的保障機制,創新“三維融合”的工作方法,從而彰顯新作為、激發新動力、凝聚新力量,進一步推動我國新興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探索“三維立體”的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要實現對分散黨員的組織化管理,有效破解新興領域黨組織怎么建、黨建工作誰負責等難題,就要創新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完善“三維立體”的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具體而言,要健全分工明確、科學合理的黨建工作體系。在橫向上,建議明確民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與新興領域息息相關的行業監管主體責任,并做好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溝通,確保“管得好”;在縱向上,著力推動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行業監管部門縱向推動、鄉鎮村社兜底管理”協同推進的黨建工作格局,確保“統得起”。要健全新興領域黨建的組織體系。要建立健全黨員管理的長效化、常態化機制,填補組織覆蓋空白點。可以街道社區為單位,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新興領域黨建數據庫,從而更好地對新興領域黨組織隊伍建設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同步推進從業人員組織關系接轉流程規范化,建立流動黨員組織關系托管機制和長效制度保障體系。要系統化推進新興領域黨建工作,聚焦平臺經濟主體,強化新興領域黨組織輻射功能,建立健全新興領域黨組織動態匹配機制,探索形成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線上平臺、貨運平臺等多種業態的黨組織設置形式,實現新興領域組織建設精準適配。要構建條塊聯動、齊抓共管的黨建責任體系。充分進行責任主體的網格化定位,建立“行業黨委―產業鏈黨總支―平臺黨支部”的垂直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創新“網格化黨建服務綜合體”模式,形成基層治理共同體建設閉環。
構建“三位一體”的保障機制。要著眼于制度運行、思想共識、人才嵌入等關鍵點構建有效保障機制,從而不斷夯實新興領域黨建工作基礎。具體而言,應構建以制度運行為抓手的保障機制。應注重常態化、可持續的新興領域黨建制度體系的頂層設計與完善,將黨內法規嵌入新業態治理。同時,建立健全新興領域黨建工作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將新興領域黨員隊伍建設、基層黨建工作質效納入黨建考核指標,通過一定的外部監督和壓力推動新興領域黨建工作邁上新臺階。應構建以思想共識為基礎的凝聚機制。要掌握新興領域黨員群體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動態,引導新興領域黨員群體不斷提高思想認識,更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應構建以人才嵌入為抓手的保障機制。遵循黨管人才原則,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新興領域黨組織中擔任“第一書記”。在引才方面,實施柔性引才策略,重點吸引新興領域專業人才參與黨建工作,構建社會力量協同參與的黨建智庫體系,激發復合型人才的創新效能。在輸送人才方面,一方面擇優推薦黨政系統內具有專業素養的黨員骨干進入平臺企業管理層,推動具備經營管理能力的黨員直接參與企業決策;另一方面加強對平臺企業內政治素質過硬、熟悉黨務工作的管理人員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推動形成組織優勢與企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創新“三維融合”的工作方法。推動黨建與業務相融合。要圍繞共同目標,堅持新興領域黨建與業務工作一起部署、同步謀劃,將技術攻關納入主題黨日,從而在業務發展過程中積極開展“黨建+科技攻關”“黨建+人才培養”等活動;設立“黨員創新工作室”,著力解決新興領域組織和群體最樸素的現實關切,不斷激發其在業務工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線上與線下相融合。堅持數字化賦能,運用大數據建立黨員動態管理系統,開發“黨建智慧云”平臺,實現流動黨員“一鍵歸隊”,搭建網上新興領域組織黨建工作體系。堅持實體賦能新興領域黨建陣地建設,因地制宜構建富含自身特色的“一支部一品牌”模式,打造區域性流動服務站,推動新興領域黨建工作的特色化與常態化。推動服務與管理相融合。在實踐過程中,要圍繞新興領域發展的現實需求構建系統化的黨群服務陣地網絡和訴求收集辦理機制,著力解決相關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制度創新將組織體系的政治資源有效轉化為發展動能,把組織建設的制度優勢系統性轉化為競爭優勢。同時,要著力培育優質發展生態,強化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協同賦能,實現黨建工作效能向高質量發展勢能的持續轉化。
(作者系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