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老齡化社區治理難題,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錦華社區黨委書記劉惠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以黨建為引領,創新打造“寫、畫、唱、誦、舞、講”六個維度的“文潤錦華”文化品牌,推動社區從“老齡化社區”蛻變為“文化型家園”。近年來,劉惠先后獲得“山東省擔當作為好書記(好干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齊魯和諧使者”等榮譽。
“讀懂居民的‘文化渴望’是社區治理的關鍵。”初到社區,劉惠就在與居民的交流中捕捉到居民對傳統文化的需求。于是,劉惠和社區工作人員深入挖掘傳統節日內涵,精心策劃“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實現“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安排、人人能參與”。
“文化品牌要落地生根,必須構建‘黨建引領、多方協同’的組織網絡。”劉惠創新推出“黨員帶四鄰,四鄰帶全民”工作法,由社區黨委和各黨支部牽頭,以27支文體類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聯動文化能人、志愿服務隊、共建單位,形成“黨員帶頭、骨干聯動、全域輻射”的文化傳播鏈。每次社區開展文化活動,黨員、骨干率先認領任務,從節目編排到舞臺布置,處處可見黨群協作的身影。?
劉惠帶領社區工作者,秉持“辦公空間最小化、服務功能最大化”理念,打造“幸福會客廳”“文竹書畫苑”“小夫子課堂”三大文化場景和26個樓棟文化角、15處紅色微陣地,構建起“15分鐘文化服務圈”。
“文化就是一種治理資源。”劉惠以“文化積分”激勵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積分可兌換公益課時、文創產品,社區文化志愿者年均增長18%,居民自主策劃的“鄰里文化節”等活動占全年社區活動總量的61%,形成“參與—認同—共建”的正向循環。
面對老齡化社區的特殊需求,劉惠推出“低齡助高齡”互助模式,組建“老伙伴互助社”,提供助餐、助醫、助樂等多元化養老服務。如今,“老伙伴互助社”已發展為錦華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力量,成為社區文化的生動注腳。
從“文化惠民”到“全民共治”,劉惠用了三年時間,在老齡化社區織就了一張“文化認同網”,這份從文化土壤中生長出的認同感,正匯聚成推動社區共治的磅礴力量,讓社區成為溫暖人心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分別為山東省東營市委社會工作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辦事處)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