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街道林業大學社區作為典型的高校家屬社區,長期面臨樓宇老舊、公共空間雜亂、居民參與不足等問題。自2023年起,林業大學社區以“林家有我、美美與共”黨建品牌為引領,連續開展“最美樓門棟”評選活動。該項目通過民主協商、文化改造、成果展示等環節,不僅扮靚了社區“面子”,更夯實了居民自治“里子”,成為社區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
緣起:社區治理難題亟須破解
林業大學社區居委會通過深入調研和居民意見收集,梳理出當前社區面臨的五大治理難題:
第一,基礎設施老化問題突出。社區內多數樓宇建成年代久遠,其中部分建筑使用年限已超過60年。樓門棟的樓梯扶手松動、門窗變形、墻面剝落等問題普遍存在。由于公共維修基金有限,社區需優先用于房屋漏雨、管道維修等緊急項目,導致日常維護資金嚴重不足。這不僅影響居民日常生活,也降低了小區的整體宜居性。
第二,樓道堆物整治難度大。調查發現,多數樓道存在雜物堆放現象,主要包括廢舊家具、紙箱、自行車等物品。這些雜物不僅占用公共空間,更嚴重堵塞消防通道,存在重大安全隱患。雖然社區多次開展清理樓道行動,但居民礙于情面不愿指出問題,導致整治效果難以持續。部分居民對物業服務企業工作人員的勸阻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引發矛盾糾紛。
第三,鄰里關系疏離冷漠。社區工作者人員走訪了解到,不少居民表示與同樓鄰居不熟悉或完全不認識。這種鄰里關系的冷漠導致社區互助氛圍缺失,噪音糾紛等矛盾頻發。更值得關注的是,居民普遍反映缺乏社區歸屬感,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
第四,居民與社區治理意愿有待激發。從日常活動觀察來看,中青年群體參與社區事務的比例明顯偏低,志愿服務和文體團隊主要依靠退休人員支撐。這種參與結構的不平衡,制約了社區活力的提升和創新治理的開展。
第五,物業服務有待提高。物業費收繳情況不容樂觀,部分居民以服務質量為由拒絕繳納物業費,而資金短缺又導致物業服務企業難以提升服務水平,形成“服務差—繳費低—服務更差”的困境。這一狀況直接影響了社區基礎服務的質量,成為制約社區發展的關鍵因素。
破題:四步走打造“最美樓門棟”
第一步議事協商:居民共議“美”的標準。活動籌備階段,社區“兩委”堅持黨建引領,通過召開多場議事協商會,廣泛吸納居民代表、黨員骨干、物業服務企業負責人等各方意見。經過充分討論,社區確立了以環境整潔度、文化特色性、鄰里和諧度為核心的三大評選指標體系,并細化為樓門志愿者數量、公共區域整潔度等可量化指標,確保“最美樓門棟”評選工作科學規范。這一過程有效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步民主評選:樓門煥新“美美與共”。在民主評選階段,社區采用“自主申報+實地考評”的參與式治理模式,12個樓門棟經過為期兩周的公開角逐。由樓門組長、社區工作者和物業服務企業代表組成的評審團,從環境整治、文化營造、鄰里關系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估,最終評選出4個具有示范效應的“最美樓門棟”。評選結果將作為后續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形成長效激勵機制。
第三步文化上墻:小樓門變身“精神家園”。在改造實施環節,社區堅持需求導向,創新開展“文化上墻”工程。通過系統整合居民活動影像、傳統家風家訓、黨史學習教育等內容,結合垃圾分類、志愿服務等社區治理重點,打造出兼具文化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的特色空間。獲評“最美樓門棟”的4棟樓經過專業設計改造,既提升了環境品質,又強化了文化內涵,成為文明理念傳播的重要載體。
第四步合影定格:幸福家園“美”入人心。活動收官階段,社區開展集體合影留念活動。通過影像記錄這一形式,有效增進了鄰里互動。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樓門的環境品質和鄰里關系直接影響社區整體發展水平,活動成功促進了鄰里關系改善,為社區治理創新提供了示范樣本。
成效:以“小樓門”解鎖社區治理新密碼
公共空間品質顯著提升。林業大學社區“最美樓門棟”評選活動通過多維度改造策略,實現了社區公共空間的整體提質升級。在重點整治長期存在的樓道堆物、衛生死角等環境治理難題后,該項目同步推進基礎設施標準化改造,打造出安全、舒適、美觀的公共活動空間,為社區環境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空間品質的提升不僅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更重塑了社區整體形象。
社區文化價值深度挖掘。該項目創新實施“文化上墻”工程,將家風家訓、社區歷史、志愿服務等元素有機融入公共空間。此外,活動通過藝術化的呈現方式,使樓道空間實現了從物理通道到文化載體的轉變,成為傳播社區文明、促進鄰里交流的重要平臺。這種“空間+文化”的融合模式,既增強了居民的文化認同感,也為社區文化建設探索了新路徑。
居民自治機制創新完善。該項目構建了完整的居民自治實踐鏈條,通過組建樓門自治小組、培育社區帶頭人等方式,建立起“協商—決策—執行—監督”的自治閉環。而居民在參與改造全過程實踐中,逐步實現了從“被動管理”到“主動治理”的轉變,公共事務參與積極性顯著提升,展現出日益增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多方共治格局初步形成。在該項目中,林業大學社區創新性地構建了“黨建引領、多方協同、文化賦能”的治理模式,實現了三個重要轉變:在治理主體上,由單一行政主導轉向多方主體協同參與;在治理方式上,由被動管理轉向主動自治;在治理成效上,由單純環境整治轉向綜合價值提升。這種協同治理實踐不僅解決了當前問題,更建立了長效機制,為社區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參考。展望未來,林業大學社區將持續深化“樓門文化”品牌建設,將成功經驗推廣至更廣泛的治理領域,通過微觀層面的創新實踐,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
(劉海靜 范朝陽)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