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位于福建省北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下轄5個街道、8個鎮、3個鄉、195個村、28個城市社區。轄區面積33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萬余人。近年來,建陽區各社區在深化“為民辦事全程代理”服務基礎上,積極探索實踐黨建引領基層網格治理,通過推行“三張清單、一網通辦”工作法,整合網格資源,做好“民意”“項目”“評議”等“三張清單”,構建黨建引領多方協同共治的社區治理格局,做到“人在網中走,事在網中辦,情在網中聯”,推進實現管理“全覆蓋”、服務“零距離”。
問需于民,列出“民意清單”
建陽區各社區聚焦打造溫馨舒適的生活圈,以網格化治理為載體,充分發揮轄區各類資源優勢,收集形成“民意清單”,做實做細服務工作。
整合網格資源。將28個城市社區整合劃分一級網格28個,二級網格121個,三級網格760個,聘用專職網格員30人,兼職網格員760人。深化落實“機關聯社區、黨建促治理”工作機制、按照“一網格一黨支部”的原則,將聯建單位聯包到網格,每個網格都有黨組織覆蓋,充分發揮社區黨委統籌作用,整合黨建、民政、城管、綜治等部門的基層業務網格,建立“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樓棟長”的組織架構,有效實現多網合一。
搭建暢通渠道。推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上”依托“南平市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V2.1”“網格E通”等線上平臺,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在“線下”,網格員通過入樓棟、訪群眾,匯制民情圖等,真正做到將居民的需求反饋在網格。
繪制民意清單。各社區將每月5日、15日、25日設立為“聽事日”,定期牽頭召開“網格議事會”“鄰里座談會”“紅色會客廳”等,將群眾實際需求經梳理后匯總形成民意清單,共領辦并解決民生、民安、民意問題2000余件。
凝聚合力,領辦“項目清單”
建陽區各社區通過與社區共建單位、轄區單位、群團組織等聯建,形成合力,進一步擴大服務圈,將“需求清單”轉化為“項目清單”進行精準認領。
共建式認領。采取“1+X”輪值模式,每季度由一個聯建單位牽頭召開,進行項目認領、清單銷號。如區直單位、街道黨工委認領并精心打造暖“新”驛站,為網約配送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提供“暖心服務”;社區協調資源安裝充電樁,滿足居民和新就業群體為電動自行車充電需求。如今,共完成道路整治、安裝充電樁等項目237項。
點單式認領。開展“解鎖微心愿”行動,社區將收集到的310份“微心愿”細化為物質需求、醫療衛生、法律援助、基礎設施等不同項目,并列成清單向共建單位等發布,請其按單認領。
專長式認領。梳理網格內各類人員專長建立人才資源庫,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策劃公益課堂項目。社區通過與共建單位等協調,實現實驗小學開辦硬筆書法班、老年大學開辦非洲鼓班、鼓藝堂培訓中心開辦架子鼓班、飛揚拉丁舞培訓中心開辦拉丁舞班等,共開展公益課堂近300場,不斷滿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亮星評選,落實“評議清單”
建陽區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開展支部領辦項目,確保群眾需求件件有人領、事事有人辦。
評星定級。按照“每季度評星,年度進行總評”的方式,每季度定期召集服務對象、居民代表采取座談討論、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支部領辦項目進行客觀“評議”,對群眾不滿意的事項再議再辦,根據群眾滿意度情況評星定級,形成“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單位接單、定期評單”的網格服務閉環管理機制。
積分激勵。推行“服務兌換”機制,量化志愿者公益行為,按季度或者年度進行兌換實物或服務,服務提供者覆蓋380名樓棟長、740名志愿者、4600名黨員志愿者、140家服務兌換聯盟企業,發放《鄰里互助儲蓄卡》2800本。
如今,建陽區各社區運用項目化模式,策劃了一個個項目,通過項目認領、清單銷號,把一樁樁民生小事辦成一件件暖心事,不斷提升居民認可度與滿意率。
(戴月蘭)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