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鹽州路街道南關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打造“1450”(有事我來)服務方式,實現服務居民零距離、激活社區鄰聚力。
一張紅網,打造紅色“聯盟體”
南關社區黨委下設3個網格黨支部,有直管黨員82名。以社區黨組織為中心,以構建“區域統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為工作目標,充分發揮“四級網格化”管理作用,動員老黨員、樓棟長、單元長、“紅管家”、網格協理員等群防群治力量,全面排查網格內矛盾糾紛、風險隱患、民生服務等事項,打造“居安驛站”一張圖,實現流動人口“人來登記人走注銷”的動態化管理。依托社區警務室,做到常態化管理,提高問題發現能力,形成居民服務最大覆蓋。設立“三官一師一員工作室”、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法官+社區+網格+N”調解室,凝聚社區警務室、司法所、志愿者、社會組織等力量,形成黨群服務“一張網”,做到眾人的事情眾人商量。聯合司法、法院、檢察院等部門力量,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以“人民調解+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司法確認”“人民調解+普法宣傳”“人民調解+網格管理”的工作方式,實現社區矛盾糾紛應調盡調。
四支隊伍,吹響治理“集結號”
南關社區打造小巷嘮嗑隊、“老高來說事兒”志愿服務隊、“紅鄰壹家”志愿服務隊、“和鄰壹家”志愿服務隊等4支志愿服務隊伍,在充分了解居民的所需所求基礎上開展志愿服務。小巷嘮嗑隊通過入戶和在小廣場與居民以“嘮嗑”的方式,將居民的“大事小情”入賬處置,做到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老高來說事兒”志愿服務隊采取群眾自薦、居民互薦等形式,發掘有公心、有熱情、有特長、有經驗的近鄰居民組建“百事幫”服務隊和“萬家和”調解隊,隊長由專職人民調解員擔任,發揮人民調解員“三熟”(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重點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紅鄰壹家”志愿服務隊通過紅管家日常工作中掌握的情況,及時了解居民關注的大事小情,商議解決居民關心的水電、供暖、物業、老舊小區改造等問題。“和鄰壹家”志愿服務隊由社區警務室民警、社會組織負責人、志愿者等組成,對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進行議事協商解決。
五項機制,奏響治理“主旋律”
建立矛盾糾紛研判制度。堅持“小事快速解決、大事協調解決、難事跟蹤解決”原則,及時召開矛盾糾紛研判會議,對征集到的意見建議進行研究分析,對排查出的問題和訴求,網格員化解不了的上報社區黨委,通過每周工作例會和聯席會議研究解決,仍解決不了的及時上報街道統籌縣相關部門解決,分級分類調處,做到案結事了人和,確保早發現、早介入、早化解。
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社區黨組織牽頭建立網格黨支部、聯合黨委、各部門共同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主動鏈接社區資源,通過簽訂共建協議、服務雙向認領、在職黨員雙報到等機制,積極發揮“四級網格化”管理的作用,推動各級各類資源力量進駐社區,共同解決難點重點問題。同時,通過每周1次的社區基層法治聯席會議,及時掌握轄區情況。
建立“網格+”制度。將黨建網格、綜治網格、服務網格、自治網格進行融合一體化推進。按照黨組織建設在網格、問題解決在網格、服務供給在網格、資源投放在網格、治理精耕在網格的工作原則,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通過“網格+”制度,解決南環新村巷道下水堵塞和轄區內飛線整治難點問題,對永青苑小區破損墻體和單元樓道進行維修粉刷。
建立近鄰解紛制度。堅持“排查在先,關口前移”的思路,打造“近鄰串門”入戶機制,將近鄰編入紅鹽義警隊伍中,通過入戶全面排查隱藏的矛盾糾紛風險點,通過綜治平臺、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平臺受理糾紛化解服務,做到群眾“話有處說、怨有處訴、難有人幫”。紅鹽義警巡防隊伍幫助采集信息500余條,提供線索2條,化解矛盾糾紛21起。
建立“積分+文化”制度。將積分與文化相結合,通過舉辦“最美鄰里”“最美紅管家”“最美社會組織”等評比,給予優秀者積分獎勵,樹立典型模范。通過板凳會、圓桌會、移動講堂等形式講述“身邊榜樣小故事”,讓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歸零重啟,實現服務零距離
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做到日清日結、日清周結,切實把事關居民切身利益的各項難題逐項“歸零”。著眼于建設服務型黨組織,力求組織建設零距離、優質服務零距離、溝通互動零距離,把黨的組織體系構建到居民身邊、服務網絡覆蓋到千家萬戶、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架起了社區黨組織居民服務的“連心橋”。
(作者單位分別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委社會工作部、吳忠市鹽池縣鹽州路街道南關社區)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