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社會治理成效如何,基層干部是決定性因素。2024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提出明確要求?!兑庖姟烦雠_一年多來,全國各地持續加大激勵支持力度,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但社區工作者能力不足、本領恐慌問題依然存在,亟待在深化社區工作者培訓上下更大功夫,突出針對性、增強系統性、注重實效性,切實提升社區工作者的政治能力和履職本領。?
強化需求導向,量身定制培訓方案
社區“兩委”專職成員與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在崗位職責、專業知識、工作經驗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因此,培訓內容應體現針對性與層次性,通過“點單式”培訓增強供需匹配度。然而,在以往社區工作者培訓中不少是“大水漫灌”,沒有做到因人而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培訓效果。破解這一困境,需緊扣崗位需求與能力短板,因需施教、固強補弱,采取“必修課+基礎課+專業課”模式,分級分類抓好培訓,實現教與學深度耦合、學與用無縫銜接。
將黨的創新理論作為必修課,組織社區工作者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基層治理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做好本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將政策法規作為基礎課,做好政策解讀,引導社區工作者深入理解“中國之治”與“基層善治”的內在聯系、黨建引領與多方共治的協同邏輯、高效治理與精準服務的實踐要求,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實際舉措。
將崗位知識技能作為專業課,對于社區“兩委”成員應聚焦戰略規劃與領導力提升,課程涵蓋社區規劃制定、資源整合、治理協同、團隊建設等內容;對于社區專職工作人員應圍繞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展開,包括社區服務項目策劃與實施、社區矛盾調解技巧、社會工作方法應用等;對于社區新入職人員培訓重點應放在職業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引導他們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撲下身子、扎根基層、為民服務。
突出求實致用,系統提升培訓質效
傳統培訓中的單向灌輸模式,容易出現教與學的脫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在具體培訓工作中,要堅持務實管用,把“有形”和“有效”結合起來,既要“連天線”,也要“接地氣”。
抓好理論授課,邀請高校專家、學者和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圍繞社區治理前沿理論、政策法規進行深入解讀,幫助社區工作者了解社區治理的基本原理、發展趨勢,及時掌握行業政策動態,構建起系統的知識體系。
用好案例分析,收集挖掘社區治理典型案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進行推演、解析、復盤,引導分析其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策略,培養社區工作者分析判斷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開展模擬演練,設置社區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矛盾調解等模擬場景,讓社區工作者進行角色扮演,在接近真實的場景中鍛煉應對能力。如模擬社區居民矛盾糾紛現場,要求社區工作者參與調處,通過演練掌握傾聽、共情、協商等調解技巧,從而提高群眾工作能力。
發揮陣地作用,推動社工站融入社區工作一體化運作,切實打通政策落地與群眾需求的“梗阻點”,推動培訓成果從“紙上”落到“地上”。此外,還可以通過實地觀摩、經驗分享、擂臺比武等多種形式,組織社區工作者到先進地方考察,學習借鑒優秀的社區治理模式和工作經驗;定期舉辦“社區工作大講堂”,讓懂政策的人講政策、會方法的人教方法,營造以學促干、以干促學的良好氛圍;組織開展業務技能大比武,以賽促學倒逼社區工作者豐富知識儲備??偠灾?,檢驗社區工作者培訓質量和效果怎么樣,關鍵一條要看培訓對象有沒有真正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完善培養鏈條,推動培訓常態長效
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工作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特別是城鎮化不斷加速,居民需求日益多元,數智技術廣泛應用,這些對社區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社區工作者迫切需要持續加強學習,促進思想解放、知識更新、工作提質。過去那種“突擊式”“碎片化”的培訓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區工作者的職業發展需求,只有搭建終身學習的培訓體系,才能與時代同步、與崗位相適。因此,全周期培訓應貫穿社區工作者整個職業生涯。新入職人員的崗前培訓,應幫助他們快速了解社區工作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掌握必備的基礎技能;在職期間的定期輪訓和專項培訓,應根據工作年限、崗位需求和個人發展規劃,為他們點對點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資深社區工作者的高級研修,應助力他們在專業領域深耕鉆研,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通過遞進式培訓安排,讓社區工作者在職業生涯的各個階段都能獲得相匹配的學習資源和成長機會。社工學院既要建好更要用好,應有效整合優質資源,深化校地合作,推進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培養和基層治理創新。同時,在培訓全面覆蓋的前提下,建立培訓檔案,直接與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掛鉤,進一步激活基層治理人才隊伍的創新活力。
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素質是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關鍵要素,需要多維度整體推進、綜合發力。通過建立本土化的培訓機制,推動培訓成果更好地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切實筑牢基層治理的人才根基。
(作者系內蒙古農業大學副教授)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