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區位于上海市東北部,總面積1413平方公里,有18個鄉鎮268個村,常住人口59.22萬。作為上海市最大的涉農區,伴隨人口老齡化、空心化趨勢,崇明區村級組織面臨負擔過重、資源薄弱、權責失衡、能力不足等一系列挑戰,鄉村治理面臨較大難度。為此,崇明區聚焦村級組織減負、增能、提效、強基四個維度,通過完善治理體系、建立職責事務清單、建優基層人才隊伍等舉措,為“車”減負、為“馬”賦能,持續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
為“車”減負,讓村級組織服務群眾更有精力
嚴把事項準入。健全村級事務準入機制和基層治理數字化平臺工作推進機制,明確崇明區委社會工作部作為牽頭單位,加強對村級組織準入事項和信息系統下沉村級組織使用的準入審核,對準入事項開展年度評估和動態評估,嚴格把關準入事項范圍,嚴控清單外事項下沉到村。
加強動態監測。健全監測、評估、處置的閉環機制,搭建熱線電話、網絡信箱等平臺,暢通“點對點”溝通聯系、問題直報渠道。建立基層減負村級監測點,定期召開減負專題座談會,持續開展鄉鎮自查、隨機抽查,不斷鞏固減負工作成果。
開展常態清理。對村級組織的機制牌子、信息系統、開具證明事項等情況開展定期評估,加強日常監測,開展動態清理,推動同類治理,做到發現一點、整改一片、規范一類,讓村級組織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減負成效。
為“馬”賦能,讓資源下沉村級組織更聚合力
深化拓展黨建微網格。構建“15分鐘社區治理微圈”,全區劃分為984個黨建微網格,每個微網格覆蓋300~500戶,以黨建微網格為基本依托,推進“多格合一”,有效整合村級綜治網格和服務網格,將多張網融合為一張網,實現人、財、物、事在微網格的聚合。
推動服務資源下沉網格。全面梳理鄉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資源,形成法律、治理、服務等資源項目清單。在每個黨建“微網格”形成定點“資源清單”,在網格黨群服務點公示資源信息,供群眾按需“點單”。把“民情日記”大走訪延伸到微網格,全覆蓋、常態化開展調研走訪、上門送單,確保“民有所需、我有所應”。
推動人才力量到村匯聚。從市、區兩級機關、企事業單位中選派50名駐村指導員到集體經濟發展任務較重的村擔任“第一書記”。借助區域化黨建平臺,從駐地央企中選派24名優秀骨干擔任村黨組織“第二書記”。鼓勵鄉鎮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下沉到微網格、村民小組擔任“第二微網格長”“第二組長”。組織開展“五新行動”,引領新興領域群體參與基層治理,融入村級組織,為鄉村治理聚力賦能。
為治理提質,讓村級組織履職盡責更具張力
推行小微權力清單。結合鄉村治理工作實際,探索建立小微權力清單,明確每項權力的運行流程、操作規范等內容,將每項職責落實到人,為村干部依法依規履職用權提供“說明書”,為群眾便捷辦事提供“明白紙”。
建立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對與群眾密切相關的社會保障、優待撫恤等政務服務,文化活動、旅游咨詢等文體服務,養老、幼托等生活服務,醫療、法律等專業服務進行全面整合梳理,探索建立公共服務事項基本目錄清單,為群眾提供更全面、更系統、更精細的公共服務。
完善村級事務公開清單。探索將基層黨務、集體經濟等內容納入信息化平臺,形成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規范目錄清單。充分發揮基層治理數字化平臺村務公開線上系統作用,加大村務公開的力度和廣度。規范設置村務公開欄,健全村務公開線下公開流程,逐步形成與線上公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公開機制,讓群眾對村級事務更明白、更信賴。
為治理強基,讓村級組織干事創業更有動力
明確遴選要求,選出“好班長”。啟動“瀛洲好班長”行動,確定遴選標準,突出遴選重點,著重從“鄉村振興示范村”“美麗鄉村示范村”等重點村遴選人員。嚴格遴選流程,通過鄉鎮考察、組織部門遴選人員、區級部門聯審,全面考察培養對象的日常表現和工作實績。截至目前,已有23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納入“瀛洲好班長”培養庫。
提升看家本領,鍛造排頭兵。開展名師帶教,建立雙重帶教模式,由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和經驗豐富的原村黨支部書記開展日常帶教學習。進行“一人一計劃”培育,圍繞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重點內容,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加強跟蹤指導,定向了解培養對象的成長動態,及時提供專業指導。
激發勁頭活力,提振精氣神。搭建實踐平臺,選派11名“瀛洲好班長”培養對象赴周邊地區掛職鍛煉、學習經驗,開展演講、展示、交流等活動。加強典型引領,依托上海智慧黨建網、上海崇明等媒體,宣傳“瀛洲好班長”的突出事跡和經驗做法。注重評估激勵,對表現突出的培養對象,優先給予考核“優秀”等次,優先推薦“新時代居村好班長”等評優評先。常態化開展優秀村干部定向招錄公務員工作,拓寬村干部晉升渠道。
(上海市崇明區區委、區政府供稿)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