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溝河村位于湖北省老河口市袁沖鄉中部,引丹大渠穿村而過,整村臨水而居、因水而美,常年呈現“一渠清水、兩岸繁花”的優美景象。近年來,陡溝河村堅持黨建引領,以和美為筆,做好規劃先行、立足稟賦、示范帶動、多方共治、深化融合,“畫”出村莊發展好風景。2024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近50萬元,實現了從“貧困小鄉村”到“網紅打卡村”的華麗蝶變。
規劃先行,描繪和美藍圖
陡溝河村依托引丹渠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核心點位、省級森林鄉村等資源和特色優勢,持續探索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化資源優勢為發展“勝勢”的實踐路徑。袁沖鄉堅持運營前置、規劃先行,高站位謀劃沿丹渠和美鄉村示范片建設,高標準編制《丹渠旅游區總體規劃》,將陡溝河村等六個村納入整體布局,既彰顯個性、發揚特色,又分工協作、整體聯動,形成沿丹渠“一帶四區穿六珠”的空間格局。陡溝河村立足特色、結合實際,策劃了以“休閑景觀軸”和“文化展示軸”為主的“兩軸、五片區、多節點”的空間布局,“兩軸”貫穿了村莊的南北和東西,把片區和節點相互鏈接,帶動村莊開發研學、旅游路徑。
立足稟賦,留住鄉村記憶
陡溝河村堅持立足本土、揚長避短,融合傳統元素,就地選用石磨、牛槽等老物件,把農村建設得更有鄉情。在建設過程中,堅持修復為主、興建為輔,流轉村內閑置宅基地9處、室外空間12處,深入挖掘人文特色、鄉土民俗,打造“風花雪月”鄉閱空間和樊莊村史館等公共空間,為全體村民保存共同精神記憶。此外,結合丹渠文化、森林村莊等資源優勢以及傳統木工技能、豆腐制作等工藝,發展研學產業,先后開設木版拓印、豆腐制作體驗等45項研學課程,培訓20余名當地村民擔任研學老師。
示范帶動,匯聚共建力量
黨員干部自覺帶頭、自治組織深度參與,帶動群眾共建共治共享,匯聚起和美鄉村建設強大合力。黨支部成員、在家黨員帶頭走訪、摸排信息,聽取村民真實想法,老房子要不要修、村史館要不要建、家禽圈養要不要搞……都是群眾自己說了算。在建設過程中,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先后有19戶村民無償讓地,340余人次參與施工,13戶村民帶頭開展庭院改造。鄉村工匠隊全程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和物料保障,工程監督委員會每日監管,確保工程質優價平。
多方共治,共創文明新風
村“兩委”、自治組織、群眾同向發力,充分釋放自治力量,共同助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成見效。公共衛生委員會積極推廣家禽圈養,每季度開展“美麗庭院示范戶”評選,對環境衛生好的庭院掛牌表彰,并發放一定物質獎勵,激發村民比學趕超的熱情。鄉風文明志愿隊常態化開展樊莊村史館、學子風采錄講解,集中展示村莊的文化底蘊和村民身邊的典型榜樣,激勵村民奮發向上、見賢思齊。村民議事協商委員會常態化組織開展“最美婆媳”“最美家庭”等先進典型選樹活動,講學堂免費供村民舉辦婚禮宴席、周歲滿月等活動使用,引導村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轉變,持續營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圍。
深化融合,增強發展動能
立足和美鄉村建設成果,陡溝河村持續探索鄉村發展新模式,著力破解建設成果無人管護、自身發展難以為繼的困境。村集體引進兩家市場主體,合作成立鄉閱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在地化、市場化運營樊莊研學基地,帶動農家樂、小茶館、簡易民宿等業態發展,逐步實現吃、住、玩、購在村內聯動配套。深化拓展旅游資源,與周邊各村聯動發展,策劃丹渠文化體驗、學生研學拓展、家庭親子休閑、藝術民宿康養等旅游項目,先后遴選了香米、貢薯、干菜、黃桃等30余種“樊莊好物”升級為旅游商品。研學基地正式對外運營以來,已組織開展“薯”與你的童年、戶外去“撒野”、秋日好“柿”光等親子研學活動以及樊莊年貨節、鄉村音樂節等專題活動,累計接待游客近6000人次,帶動周邊200余戶村民實現增收。
如今,陡溝河村環境衛生實現了躍升,公共區域徹底擺脫了殘垣斷壁、破敗凋零的形象;村民參與鄉村治理成為習慣,面對村內公共事務和集體經濟項目,群眾由過去的“無所謂”變成“我認為”,開群眾會由“三請四催”變成“沒事就來”;發展模式完成了轉變,各種類型的農家樂、民宿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村民增收渠道日益豐富多元。
(劉和延)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