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執政基礎在基層,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在基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感知在基層。近年來,甘肅省張掖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因地制宜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機制,在城市建立落實“大黨委引領、社會化共建、網格化管理、一鍵式響應”治理機制,在農村全面推行“黨建引領、一網統管、常態走訪、定期說事、‘碼’上響應、接訴即辦”工作法,找準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著力點、發力點和落腳點,推動基層治理由“單一管理”向多方參與治理轉變,為中國式現代化張掖實踐提供了有力支撐。
夯實治理根基,關鍵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是確保基層治理正確方向,調動基層治理各種資源,統籌基層治理各項事業的根本保障。張掖市在基層治理實踐中善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通過建立完善由縣(市、區)黨委書記任總召集人、相關黨政班子成員任副總召集人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協調機制,健全“村(社區)黨組織+網格(村居民小組)黨支部(黨小組)+黨員聯系戶”基層黨組織體系,推行“包抓領導+社區黨組織+共建單位+群眾代表”四方聯動的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等一系列務實舉措,著力做強鄉鎮、街道黨(工)委、做實社區“大黨委”、做優網格黨支部、做精樓棟(街巷)黨小組、做活黨員聯系戶,推進黨的組織體系貫通各層級、厚植各領域、覆蓋各群體,形成基層治理合力。臨澤縣全面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積極構建“黨支部+網格+群眾”緊密融合的立體式組織架構,運用“六聚焦六抓六提升”工作策略,成功培育省市級標準化黨支部48個,整頓轉化8個軟弱渙散黨組織,把農村黨支部建設成為團結帶領群眾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堅強戰斗堡壘,為基層治理注入強勁動力。
凝聚治理合力,關鍵是整合多方資源力量
基層治理只有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引領多方主體共同處理基層事務、化解基層矛盾,才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張掖市通過搭建多方參與平臺、落實領導干部“四下基層”“村(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等制度機制、深化城鄉黨組織結對共建、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激勵機制,扎實開展組織聯建、工作聯動、要事聯商、效果聯評“四聯”共建活動,不斷增強黨政機關、群團組織、社會力量和居民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甘州區圍繞建強聯“新”體系、細化暖“新”舉措、激發融“新”活力,以黨建引領新就業群體當好社情民意傳遞員、志愿服務示范員、鄉村振興領跑員,把治理的“最大變量”轉化為“最美增量”,實現了新就業群體與城市發展的“雙向奔赴”。山丹縣推行“大黨委引領、社會化共建”機制,組建12個社區治理共同體,通過“4+X”五方共議機制,把各方力量匯聚在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激活了基層治理“源頭活水”。
完善治理體系,關鍵是找準為民服務落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張掖市秉持“服務就是最好的治理”工作理念,科學優化網格層級架構,在城市實行“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四級架構,在農村實行“鄉鎮黨委―村黨支部―村民小組”三級網格體系,打造集黨建、議事、代辦等功能為一體的“全要素網格”1834個,積極推廣在居民小區設立黨群睦鄰中心、黨群服務驛站、愛心驛站等,把服務陣地嵌入網格,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基層治理實現由“粗放式管理”向“精準化服務”的轉變。在此基礎上探索建立“信息收集―問題發現―任務分辦―協同處置―結果反饋”的“一門式全天候”響應工作機制,全面實行“點單式”“精準化”服務,6000多名專兼職網格員深入樓院、居民家中,認真做好矛盾調解、事務代辦、情緒疏導等工作,真正把暖心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力推行“四提四知”(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民情工作法,及時回應群眾呼聲、解決群眾困難,切實把為民服務工作做到了群眾心坎里。
創新治理方式,關鍵是尊重基層首創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參觀楓橋經驗陳列館時強調,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張掖市堅持把城鄉社區作為基層治理的主要場景和重要場域,自覺適應基層治理情境變遷,在全市層面大力推進黨建引領接訴即辦,建立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每月一題”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多渠道梳理分析群眾反映強烈、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領域突出問題;在城市社區建立一鍵式響應機制,打造線上線下、協同辦理“一門式”公共服務平臺,構建“線上受理、網上交辦、線下辦理、現場督辦”工作體系,推動政務服務高頻事項“指尖辦”“網上辦”;在農村大力推行“鄰里議事小院”模式,開展定期說事,讓村民的事村民商量著辦,逐步推動基層治理從單一管控走向多域治理、從線下治理走向線上線下協同治理,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創造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高臺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創新矛盾風險預防化解模式,全域推廣“四級七天”工作法。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推出“一碗奶茶”調解法,都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有益探索和生動實踐。
提升治理效能,關鍵是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細血管”,也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張掖市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圍繞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著力推進資源下沉,著力建強基層治理隊伍,著力為基層減負賦能增效,有效構建了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打通了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民樂縣通過“四鏈融合”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實現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更優、能力更強、作風更硬、實效更好,形成“兵精糧足”抓治理、一門心思搞服務的生動局面。山丹縣創新推出“紅色物業”治理模式,破解60余個“三無”老舊小區管理困局,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讓治理效能轉化為群眾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作者系中共張掖市委副書記)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