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從減負、賦能、增效三方面發力,推動資源、管理、服務向一線下沉,為基層治理提質賦能,切實有效解決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
減負:松綁“枷鎖”,讓基層干部輕裝前行
山丹縣通過精簡“文山會海”、整治“萬能章”、清理“濫掛牌”,打破形式主義桎梏,卸下基層干部不合理負擔,釋放干事活力,使其心無旁騖服務群眾。
減證便民優服務。通過線上線下渠道,持續開展《甘肅省不應由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事項清單》三批清單宣傳,提高社會層面知曉率。督促村(社區)干部吃透政策精髓,當好“政策通、活字典”,對不應出具的證明向群眾做好解釋說明工作,方便群眾辦事。設立監督平臺,開通監督電話,暢通不合理證明事項的反映渠道,督促各部門取消非必要的證明事項,形成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良好氛圍。
規范事務明權責。針對基層“掛牌多、考核亂、負擔重”的問題,深入開展“標牌瘦身”行動,對122個村(社區)進行全面清理,摘除標識不符、業務失效等牌子1086塊,整合功能性標牌616塊。同步建立掛牌準入制,明確新增標牌需經縣級審批,從源頭上遏制“掛牌甩責”現象。
指尖減負增實效。針對“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深入實施“三清行動”,清理冗余工作群258個,清理整合重復報表系統12個。建立“數字準入清單”,非必要不新建APP,確需使用的實行“專人專責”。
賦能:強筋壯骨,激活基層治理“源頭活水”
山丹縣堅持重心下移、資源下放、力量下沉、保障下傾,不斷建強基層干部隊伍,持續“為馬賦能”。
干部培育固根基。嚴格落實市委加強和穩定村干部隊伍若干措施,實行選拔、培育、考核、管理“四位一體”鏈式培養機制。實施村干部“雁陣培育”計劃,培養“頭雁”10名,儲備“強雁”35名,為鄉村振興重點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39名,選派社區掛職副書記4名。按照“每萬城鎮人口18名社區工作者”配備標準,招錄配備專職社區工作者100名,實現了滿額配備,為基層治理注入源頭活水。
“壯馬”賦能提素養。實施社區工作者崗前培訓、年度輪訓、專題輔導、實踐歷練和學歷提升、職業資格教育“4+2”培訓工程。開展社區黨組織書記“崗位大練兵”、網格員“技能大比武”活動13場次,著力提升社區工作者隊伍履職能力和專業水平。嚴格落實專職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薪酬制度和“五險一金”、健康體檢、帶薪休假等待遇,建立動態調整和正常增長機制,切實提高社區工作者職業歸屬感。
陣地優化聚民心。不斷優化鄉鎮黨群服務中心、村(社區)便民服務站設施設備,整合黨的建設、數字政府、社區治理等系統信息資源,打造線上線下、協同辦理“一門式”公共服務平臺。強化社區陣地建設,升級改造社區黨群服務陣地,打造開放式睦鄰中心12個、新就業群體“暖心驛站”8個,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
增效:凝聚合力,繪就共建共治“同心圓”
山丹縣以黨建聯建為紐帶,構建起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黨建引領,織密“紅色網絡”。推行“大黨委引領、社會化共建”機制,組建12個社區治理共同體,通過“4+X”五方共議機制協調解決供水改造、物業管理等難題50余件。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引入物業公司、業委會“雙向進入”,建成黨群服務中心6個、睦鄰中心12個,惠及居民2116戶。同步推進農村網格化管理,建立31個村級網格黨支部,整合村干部、黨員中心戶等力量,組建“網格長+調解員+志愿者”服務團隊,2024年化解土地糾紛、環境整治等問題380余件,代辦社保認證等服務4200人次,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志愿先行,激活“微光力量”。探索推行“黨建+”“行業+”“社區+”“應急+”志愿服務模式,聚焦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結對關愛、矛盾調解等重點領域,培育492支志愿服務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10場次,有效滿足居民多元化、個性化、專業化服務需求。先后打造了“先鋒護學崗”“紅色菜籃”“塵肺病人關愛”等一批社會公益志愿服務品牌。引導快遞小哥化身“民情前哨”,通過“隨手拍”上報隱患300余條,成為基層治理的“流動哨兵”。
紅色物業,破解“三無”難題。創新推出“紅色物業”治理模式,破解60余個“三無”老舊小區管理困局。建立“黨建+物業”融合機制,成立9個物業企業黨支部,培育143個紅色業委會,推動社區“兩委”、物業服務企業與業委會成員雙向任職率達76%。依托21個“紅色驛站”打造便民服務圈,年均開展健康義診、家電維修等惠民活動300余場次,惠及居民2.6萬人次。同步推進基礎設施升級,新增停車位860個、智能充電樁124組,修繕管網12公里,解決亂停亂放、飛線充電等頑疾,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王燕華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