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廣利街道廣新社區康耀花園小區,一場關于身份認同感的重塑正在進行。一批遵循著傳統村落生活思維模式和情感認同的回遷戶實現了從村民到居民的身份轉變,重塑了對小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鄰里共建:打造“和萬家”調解站
康耀花園小區作為回遷房小區,有著矛盾多、糾紛多、上訪多、投訴多等諸多回遷小區存在的治理難題。為有效化解鄰里間的矛盾糾紛,加強源頭治理,社區黨組織與康耀花園物業服務團隊打造“和萬家”調解站,發揮黨組織“主線”引領作用。推廣施行“黨員樓棟長”微治理模式,切實做到“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康耀花園實現物業問題的“零上訪”“零投訴”“零訴訟”。
鄰里共聚:“榕樹頭”座談搭建溝通橋梁
康耀花園小區“榕樹頭”業主座談會,成為居民交流思想、分享經驗的聚集地,其名稱來源于村民過往在村口榕樹頭閑聊的習慣。通過“鄰里共聚”的議事協商平臺,業主們定期座談,交流探討小區現存問題及社區發展路徑,為優化小區治理建言獻策。“榕樹頭”業主座談會已召開7次,共議小區事務36件,推動意見反饋落實32件。這種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不僅密切了居民間的物理聯結和情感交流,凝聚起“小區既是安居之所也是情感歸處”的共識,還進一步增強了社區內部更深層次的黏合力。
鄰里共融:“酒堂”文化傳承傳統民俗
康耀花園小區尊重理解居民源自村落的傳統習俗,小區搭建了“鄰里共融”的公共活動場所——“酒堂”,作為小區居民免費舉辦宴席的專用場地,從生活需求中逐步構建社區生活的歸屬感,真正促進居民與居民、居民與社區之間建立熟悉關系。居民在家門口便能輕松舉辦宴席,無論是共慶佳節,還是分享人生喜事等重要時刻,小區都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和節日氣氛。2024年,康輝花園小區公共“酒堂”成功承辦了20余場活動,贏得居民們的一致好評。
康耀花園小區通過創新實踐,為回遷小區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也積累了重塑居民認同感的寶貴經驗。
(作者單位為廣東省肇慶市委社會工作部)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