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為基層減負,讓基層干部能夠用更多時間和精力服務群眾”。2025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將“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單獨列項,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基層減負工作的高度重視。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全黨開展,避免過度考核、為基層減負考核是發現問題、轉變作風的重要手段。
當考核“一檢再檢”,過度追求留痕,就會讓考核淪為“材料秀”,增加基層負擔,與其初衷背道而馳。隨著基層減負工作的深入推進,督查檢查考核名目多、頻次高的問題已得到明顯改善,但有少數地方和部門一定程度上存在落實不力、執行不嚴等問題。有的“依葫蘆畫瓢”,對考核工作缺乏統籌,導致下達的任務指標“水土不服”;有的重“痕”不重“績”,以紙面“厚度”衡量工作“效度”;有的為了刷“存在感”,不顧實際向下塞指標、要分值。
考核是“指揮棒”,考核的內容是什么,基層就會圍繞什么轉。當考核圍繞“紙面文章”轉,而不是現場轉,一味強調“臺賬痕跡”“創新亮點”,而非注重群眾評價,其結果必然離形式主義近了,離真抓實干遠了。考核過于“臃腫”,還在于各部門“各吹各的號、各要各的賬”,對同樣的工作重復考核、交叉考核,內容指標過多過雜、脫離實際。
考核并非推動工作落實的唯一方法,考核“內卷”也不能促工作提質增效。無論是“籮筐式”考核,“搭車式”考核,還是“套娃式”考核,都是偏離主題的考核,讓基層無所適從、苦不堪言。考核越客觀、越科學,就越能發揮“指揮棒”作用,更好更快推進工作落實。在考核指標設置上,必須深入基層一線調研,多一些“下馬看花”,少一些“盲人摸象”,多一些靶向發力,少一些平均用力,以“考少、考精、考準、重點考”為原則,根據不同地域的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等量體裁衣,引入引領性強、區分度大、導向性強的指標,把握考核的“度”與“效”,防止上下一般粗、左右一個樣。
把“以考促干”作為考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真正促進干部擔當作為。要提高考核“分辨率”,多向日常聚焦,多到一線查訪,多聽群眾評價。做好考核的統籌整合,實現“多考合一”,對基層的工作要求結合實際進行動態調整,把該攏的攏一攏,把該清的清一清,把該串的串一串,把督查檢查考核的重點放在實績實效上,不斷增強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實實在在為基層減負。強化結果運用,對貫徹落實各項決策部署中存在的打折扣、走樣問題督促整改,對埋頭苦干、干出成績的給予鼓勵獎勵,對工作散漫懈怠、胡亂作為的追責問責,真正讓考核“出壓力、出動力、出活力、出生產力”。
(作者單位為福建省漳平市委組織部)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