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桷樹下,杯里的老鷹茶散發出氤氳茶香,一張方桌上擺著茶盞與文件,社區工作人員、村干部、商戶代表等圍坐共議。方言交織中,有人攤開規劃圖講解,有人舉著賬本列數據,角落里的老者邊記錄邊點頭……既有激烈辯論,也有默契笑聲,最終在平等對話中商議出務實舉措,這是“渝里鄉商”基層議事協商會現場。這樣的場景在重慶的鄉鎮(街道)、村(社區)成了常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過去扯皮的瑣事、惱人的“心頭事”,如今在茶香里攤開說、商量辦。
“渝里鄉商”是重慶市統籌鄉鎮(街道)協商和村(社區)議事協商的基層治理品牌,旨在建立基層黨組織主導的議題征集—主體培育—陽光協商—閉環辦理—評價反饋的制度化流程,推動基層各類主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2025年3月,《“渝里鄉商”基層議事協商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此次改革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優勢,搭起黨群“連心橋”,解決群眾“心頭事”。
筑牢協商基石:強制度保障 聚治理合力
圍繞“協商什么”“誰來協商”“如何協商”、“如何保障協商成果落地”全流程協商環節,重慶市制定規劃建設管理類、經濟社會發展類、村(社區)治理類、公共安全類、公共服務類及其他需要開展議事協商的事項等6個方面的《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協商指導目錄》,要求每次協商相關利益群體必須占協商總人數的一半以上,明確由基層黨組織主導議事協商,建立基層議事協商成果執行機制,推動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從“提問題”到“解難題”,協商過程群眾參與、協商結果群眾共享,以一個個“小切口”精準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
忠縣建立“五議五不議”清單,將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居民反映強烈和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等5項內容列入議事目錄,分別細化成鄉鎮(街道)50項和村(社區)40項“可議清單”;將黨的政策、國家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規定的事項、居民公約已作規定的事項等5項內容列入“不議清單”。忠州街道按照“五議五不議”清單,構建“線上+線下”立體化議題征集網絡,精準鎖定民生痛點,建設“群眾提—組織篩—多方核”的議題生成路徑,忠州街道將274個征集議題轉化為116個協商議題,辦結充電樁安置、毀綠種菜等高頻訴求73件;構建“48小時訴求分揀—10天議事協商—30天效果跟蹤”訴求響應機制,2024年忠州街道通過前置協商化解物業糾紛、鄰里矛盾104件;培育721名專業議事人才,實現村(社區)協商全覆蓋,事項辦結率達98.5%。
綦江區通惠街道制定議事協商規則、重大事項聽證制度等6項協商工作規則,建立“群眾出題、村居篩題、黨工委點題”多元選題機制,通過“群眾初議—村居合議—黨工委牽頭商議”優化選題流程,集眾智、聚合力,將群眾需求最迫切、村居解決最棘手的問題轉化為街道的工作目標。優化議事協商“前—中—后”三階段流程,前期做到不調研不協商、調研不深不協商;中期有序互動、平等對話,按照“提出問題、互動交流、達成共識”的程序表達意見;后期分類交辦,抓好督促落實,分階段將決策執行情況向群眾公示,接受監督。通惠街道累計協商解決民生實事20余件、突出矛盾20余件,特別是街道與移通學院、社區協商打造的螢火蟲集市等3個項目,解決了周邊160余戶居民就業,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得到群眾一致好評。
截至目前,重慶市33個區縣已建立鄉鎮(街道)議事協商目錄,在41個區縣的159個鄉鎮(街道)開展“渝里鄉商”基層議事協商改革試點。
創新議事載體:延服務觸角 拓共治維度
“我們堅持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創新打造議事協商新模式,探索數字賦能議事協商,讓居民訴求表達更加暢通,切實讓社區治理從‘替群眾做主’變成‘請群眾做主’,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重慶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大渡口區跳磴鎮堅持數字賦能,打造“義渡360”議事協商品牌,建立“1+3+X”(1個議事協商委員會、3類組織、X個主體)議事陣地,將“智慧化服務能力提升”要求落地為“線上+線下”議事平臺,推動“民呼我為”“信訪解民難”等應用場景與村民需求精準對接。推行“議題征集—調研論證—議事協商—成果轉化—跟蹤問效”全鏈條閉環管理機制。線上依托各類平臺,線下結合網格員走訪、村民代表座談、“鄉村夜話+”等方式收集需求,篩選出土地流轉糾紛等高頻問題納入協商議程。建立協商成果“三色清單”制度,按優先級分為紅色(緊急事項)、黃色(常規事項)、綠色(長期事項),由鎮村兩級分別牽頭落實。通過“紅色清單”快速推進登山步道建設,4個月內完成立項至竣工;通過“黃色清單”規范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制度,惠及95%農戶。
榮昌區廣順街道積極推行“跨域+跨界”協同化協商,打破村域界限、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針對涉及多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共性問題,由街鎮牽頭,組織開展跨村協商活動,促成轄區6個村集體共同投資40萬元建設柳壩村中水利用二期工程,向唯美、恒隆等企業廉價提供生產用水,聯合社會資本打造楊家灣水資源科普教育基地。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向村民分紅3.7萬元,村集體分紅4.7萬元,為企業節約用水成本24萬元。
涪陵區馬武鎮探索構建“一張”議題征集網絡,充分發揮網格“前哨”作用,推動100余名駐村干部、200余名網格員下沉到126個網格,通過入戶走訪、民情排查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為選定議題奠定基礎。深度挖掘馬武鎮千年古樹和古橋文化,打造“議事橋”“樹下話”“院壩談”等12個民情聯絡微陣地,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表達訴求、參與協商。搭建集網格交流群、“多彩馬武”微信公眾號、“渝事好商量”微信小程序于一體的議題征集數字矩陣,讓黨員干部、鄉賢能人、外出人員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發表意見,提出議題。2024年以來,馬武鎮收集各類議題372件。
聚智為民服務:破急難愁盼 提民生溫度
“渝里鄉商”基層議事協商改革堅持“議行合一”,既搭好群眾議事桌,更鋪實成果轉化路。通過搭建數字化平臺實時追蹤項目進度、引入群眾滿意度“打分制”等機制,形成從議題收集、議事協商到執行監督的治理閉環,真正將田間地頭的智慧結晶變成百姓看得見的幸福賬本。
涪陵區馬武鎮迭代“三項”議事閉環制度。推行“馬上辦”機制,按照議定結果,將事項交辦責任單位“馬上限時辦理”,實行全鏈條閉環管控,2024年議題按時辦結率達98%。完善監督制度,組建議事結果執行督查組,對議題辦理情況進行針對性督查,2024年對白小路油化升級改建、馬武鎮農網升級改造等民生實事開展督查200余次,確保責任單位嚴格執行議事協商決定。建立群眾滿意度“兩評價”制度,對議題辦理過程、結果成效進行評價晾曬,確保議題“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2024年群眾“滿意”評價達95%以上。
銅梁區福果鎮將群眾反映較多的產業發展、就業醫療、“一老一小”等22個議題納入議事協商目錄,組織干部、群眾群策群力,擬定了“生態立鎮、糧油固基、加工延鏈、旅游富民”發展思路。2024年全鎮實現稅收552.6萬元,同比增長28.82%。村集體年均收入69.5萬元、收益20.2萬元,80%以上的村收入超50萬元,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2024年7月以來,重慶市已開展議事協商1094次、參與群眾達2.56萬人次,協商議題涉及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等內容,其中850余個議定事項已辦理完成,惠及群眾150萬人。
(重慶市委社會工作部供稿)
(責編:金一 簽發:王立國)